“承蒙賜教,洗耳恭聽。”
齊虞音思索道:“注意西涼使團,來者不善。”
謝拂桐點頭記下,正要開口,卻見齊虞音已經潇灑地擲出兩枚棋子,投子認輸。
謝拂桐揚眉:“半途而廢,你的棋品一向如此嗎?”
純白帷布又是一漾:“本是天羅地網,逃無可逃。仁姊心慈,留下生路,我卻不願見你籌謀落空,甘願自投羅網。怎麼,可是要答謝我?”
謝拂桐:“閣下神通廣大,某無以為報。”
齊虞音哈哈一笑:“那先欠着吧,世事無常,說不定日後還有姐姐救我性命的機緣呢。”
沒想到對方居然能無賴至此,順着杆子就往上爬。
謝拂桐内心撫額,這人真是一次又一次地刷新她的認知。
謝拂桐:“我本就能勝,無需你來認輸。談何自投羅網?又何談答謝?”
齊虞音捕捉到她說這話時臉上一閃而過的傲氣,不是内斂,不是謹慎,也不是被她捉弄時的無可奈何。她唇邊的笑意擴大。
齊虞音摸了摸鼻子,拱手告辭,轉身離去,腳下輕功施展,幾個步子就消失在了人群中。
謝拂桐仍坐在石桌前,摩挲着手裡的棋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春光明媚,落英缤紛,棋聲清脆。
其實她早已想到了那個問題的答案——“你為何不敢下棋?”
屬于答案的那幾個字在腦中盤旋,此刻艱澀地一點一點顯露出來。
因為……人力有時窮盡。
*
二月十二,春闱。
隋唐廢中正而興科舉,分科目而取士人,于是廣人才,抑士族,昌文運而固國本。
而後雖有武德年間明令诏定“投碟自應,自舉自進”,又有則天皇帝充鄉貢、開殿試、設武舉,但草創初期,科舉制仍有諸多不足。譬如唐周兩朝幹谒引薦之風盛行,五姓七望壟斷文教金榜,畸輕畸重,于國實有大害。
至于我朝,行禁公薦,取士不問家世門第。不僅擴大了取士的範圍,放寬了對士人應舉資格的限制,還大幅增加了錄取的人數,每榜取士人數遠超前朝,有時甚至有十餘倍之巨。
除此之外,先帝一朝還創立了彌封糊名與謄錄制度,将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再派專人抄錄,最後才由試官審閱,極大防止了主考官的徇私取舍,有利于科舉的公平公正。
我朝高宗皇帝還将天子親臨殿試改為定制,廢止了過堂和謝主司之禮。
新科士人不得再向知貢舉官與宰相謝恩,不得稱呼考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而是詣閤門,向陛下謝恩,由恩歸有司轉變為恩由主上,正所謂天下英雌盡入吾彀中,無論出身來處,統一為天子門生。
因此,我朝既承襲前朝之制,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科舉考試分為兩級三試。即地方上八月舉行的解試和京師尚書省二月的省試,以及其後由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前兩者又會因其舉辦時間而得名為秋闱與春闱。
謝拂桐此時正參與組織的科考,正是一場春闱考試,是科舉中最重要的環節。
我朝有别于前朝,通過春闱者皆稱貢士,獲得官身,從此釋褐。雖說新科貢士後面還需參加殿試,但殿試向來少有黜落,隻起定名奪份之用。
是以鯉躍龍門成與敗,在此一舉而已矣。
謝拂桐今日負責核實入場考生身份,對資料對得頭暈眼花,好容易挨到點卯下班,迅速歸家喬裝打扮一番,馬不停蹄趕往早先約好的酒樓包間。
她初初邁過包房門檻,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語調跋扈,盛氣淩人。
“——就是你約我出來談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