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嚴俐這麼一拖,預備鈴又打了。這節生物課做實驗,林亦跑到教學樓中間的時候碰見了同樣剛從班上跑出來的朱依若幾個女孩子。
林亦遠遠地問:“要帶啥嘛?”
朱依若也遠遠地邊跑邊回:“不用。”
林亦直接拐彎,跟着直接往科技樓實驗室跑。
生物老師一直挺喜歡六班的,生物競賽也積極鼓勵六班參加,stem項目也拿六班先試講。
前一陣子就特地跟六班說要用班上一節課去實驗室體驗制作果酒果醋。到時候以小組活動,班級座位一排一排的十個人為一個組,一共五組,于是國慶期間林亦手機多了一個叫做“生物果酒果醋”的讨論組。生物老師前一天還特地到班上來,囑咐每個小組帶一台榨汁機,到時候會用到。
林亦這一群從英語辦公室趕回來的同學到實驗室的時候還不算晚,還有幾個同學圍在老師那邊領材料,因此實驗室裡依舊是亂糟糟的,一片說話聲。
老師準備了酵母和葡萄,葡萄是青提類的品種,兩個結實的大袋子放在講台邊上,裡面裝滿了一串一串綠瑩瑩的新鮮葡萄。
制作的過程也無非就是放進榨汁機榨,然後加上酵母,裝進瓶子密封,放在合适的環境下等着微生物奇妙的發酵過程。
但是在上手實操之前還有講課階段,結束了一個小小的互動問答環節之後,基本就是老師放ppt講原理了。
六班小鬼幾乎每排都有好幾個同學,摘了一個葡萄,悄悄地擰開兩個操作台之間的水龍頭,讓水流下來細細的一條,又确保老師不會聽見水聲,然後伸出一隻胳膊,把晶瑩剔透的葡萄認真地搓了搓洗了洗,然後低下頭,丢進嘴裡。
這樣堂而皇之的偷吃迅速蔓延到大半個班,生物老師看不下去了,笑道:“你們少吃點,一會兒不夠了。”
實操環節,大家洗葡萄的洗葡萄,榨汁的榨汁,還有男孩子圍觀生物課代表林木同學有模有樣拿着量杯、吸管之類的儀器操作。
實驗室裡電源插口不夠,老師就把朱依若、林亦她們這一組帶到了準備室,朱依若拿着榨汁機,一啟動,嗡嗡嗡的震動聲在不大的空間裡傳開來,彌漫開來的還有新鮮葡萄的沁涼酸甜的氣味。
運轉了一會兒,朱依若揭開蓋子,晃了晃,感受了一下裡面的固液比,覺得有點濃,就對林亦:“有水嗎?”
林亦在這間準備室看了一圈:好久沒用的燒杯、櫃子裡棕色瓶裝的碘液以及奇奇怪怪的溶液、試劑,還有附着了肉眼可見微生物群落的培養皿。
林亦嫌棄:“我到哪裡去給你找瓶子、杯子裝水?”
電源插口不太好用,朱依若離不開,林亦回到隔壁實驗室,仍然是各小組三五成群地“玩”着實驗。小組的男孩子聽說沒有杯子裝水,考慮到水龍頭放出的自來水也不是太幹淨,幹脆結伴去了食堂的小超市買了純淨水,順便給他們自己帶了些飲料零食甚至是晚飯的面包之類的。
有了水,加了一點進去稀釋葡萄汁,把剩下沒用完的水嘩啦啦倒掉也就有了裝液體的瓶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加了酵母菌之後,也就基本完成了這個實驗。
這時瓶子裡還是綠色的葡萄果肉、果汁,黏糊糊地混在一起,看不出什麼酒的樣子,也聞不出酒的味道。
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内,奇妙的化學反應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先通氣後密封,先有水後有酒”,有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将葡萄裡富含的糖分轉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随後進行的無氧呼吸則在酶的催化下,把糖轉變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教室的水房成了大家擺放瓶子的好地方,20度左右的溫度也給酵母菌繁殖和酒精發酵提供了完美的溫度。
老師曾經說過,這個知識點是選修書裡的内容,隻有選了物生的同學才會學到,對于物化來說,着實是拓展知識了。
生物界運行的規律複雜又玄妙,我們總歸無法理清它們當中的所有,可是它們又始終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悄然進行着。
就像那一個個瓶子,在化學反應釋放的熱能中,一天天變了模樣,清澈的液體沁了出來,亮晶晶的,下面是逐漸變成糊狀的沉澱物。沉澱一天天積向了瓶底,泛着光的液體一天天多了起來。再往後,有的小組因為沒掌握好透氣的次數和時間,進了細菌而變質了,有的給同學帶回家培養最後不知所蹤,但是水房的靠牆的地面上,留下來的兩三個瓶子隻要一打開,濃烈的葡萄酒氣味就溢散開來,溢出水房,飄進六班的教室。濃郁卻不張揚地帶來可口的味道。
倒也沒有同學真的敢喝,那幾個瓶子,終究沒有逃脫最後變質的命運,但是因為是蓋着蓋子的,好像也就這麼一直放在水房,呆到了那一年的寒假,甚至是整個高二一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