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波動、睡眠質量和藥效波動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李思源興奮地彙報,“也就是說,患者的精神狀态和生活習慣,可能比基因多态性對藥效的影響還要大。”
蘇靜若有所思地說:“這其實和中醫一直強調的‘七情緻病’、‘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是吻合的,隻是我們過去缺少量化數據支撐。”
顧然盯着屏幕,指尖輕敲桌面:“這些動态因素,其實才是精準醫療真正缺失的一環。”
為了讓數據真正服務于臨床,顧然團隊定期邀請合作醫院的醫生到實驗室,與團隊一起分析體質畫像與藥效反應的關聯,并收集醫生對平台功能的反饋。
“AI生成的體質分類,和我們中醫的望聞問切其實還挺接近的,”一位醫院的中醫科主任在讨論會上說道,“但目前的分類還比較粗,我們中醫的體質有時候是複合型的,這點還需要繼續細化。”
心血管科的李主任則提出另一種擔憂:“這個平台能提供的分析維度确實比我們現有的系統豐富很多,但作為醫生,我們最關心的是,AI給出的建議能不能直接指導治療?”
顧然坦誠地回應:“我們目前隻定位為‘醫生輔助決策工具’,不會代替醫生判斷。體質量化數據是補充信息,具體的用藥方案,仍然是醫生的臨床經驗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來決定。”
“我倒覺得挺有意思的,”藥劑科的一位年輕醫生笑道,“有時候患者總說‘換季時藥效不一樣’,我們還以為是心理作用,沒想到真的能從體質波動裡找到答案。”
讨論會結束後,顧然和蘇靜并肩走出會議室,夜晚的風微涼,卻讓兩人都覺得格外清醒。
“數據和算法,其實最終還是要為‘人’服務,”顧然輕聲說道,“醫生、患者、家屬,每個人的信任,才是這個平台真正能落地的關鍵。”
蘇靜擡頭看着他,嘴角微微揚起:“所以你才願意讓我這麼個‘半路中醫愛好者’參與整個過程?”
顧然停下腳步,看着她的眼睛:“因為你比任何人都清楚,中醫真正的力量,不是理論,也不是方藥,而是對每個人獨特性的尊重。”
蘇靜輕輕笑了:“那你呢?你也學會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了嗎?”
顧然低頭笑了笑:“還在學,可能會學很久。”
風吹過,帶着初夏的溫潤,仿佛也吹開了他們之間那層始終若有若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