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D平台上線的第二天,第一批來自合作醫院和和衡堂的曆史數據便陸續流入。
顧然站在大屏幕前,看着一個個患者的體質畫像逐步生成——
張某,男性,65歲,合并高血壓和糖尿病,長期服用抗凝藥
動态體質分類:陽虛偏寒型,體質穩定度:65%
過去一年藥效波動率:高
體質變化觸發因素:氣候變化、情緒波動、飲食寒涼
李某,女性,58歲,冠心病術後,服用抗凝藥
動态體質分類:氣虛濕阻型,體質穩定度:82%
過去一年藥效波動率:中
體質變化觸發因素:睡眠質量、脾胃功能波動
這些數據像一張張立體化的健康名片,不僅僅是簡單的電子病曆記錄,而是将患者的身體狀态、生活習慣、藥物反應全面整合在一起,形成動态且立體的個體化畫像。
“這樣每個患者的體質、用藥反應、生活習慣都能逐漸拼成完整圖譜,醫生在決策時就有了更多維度的參考。”李思源一邊操作系統,一邊向蘇靜展示最新生成的體質圖譜。
蘇靜眼裡透出興奮:“如果這樣的數據積累到一定規模,我們或許真的能證明,體質不僅影響藥效,還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速度。”
顧然輕輕點頭,目光沉穩:“隻有真正把體質概念量化成數據,才能讓醫學界相信它的科學價值。”
随着數據不斷彙入,HIT-D的AI分析模塊逐漸捕捉到一些有趣的潛在規律。
李思源調用了一組特定條件下的患者數據,篩選條件是:長期服用抗凝藥,合并脾胃功能偏弱,并伴有長期失眠或焦慮症狀。
系統分析後發現,這類患者的藥效波動率比普通患者高出近30%,并且這種波動與HRV波動曲線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