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來自翰林院的編修肖緻中,素以治學嚴謹著稱。
太後娘家人。
“呈上來。”盛聞伸手接過,兩卷一同攤開在桌案上,朱砂字迹在日光下紅得刺眼。
翰林院聽着高大上,但如今翰林院隻是個陪皇帝玩的閑散陪同。
詩仙李白也曾獲得這個榮譽稱号,但沒多久他就受不了了,李太白不滿足當皇帝的禦用詩人,很快便自己辭官了。
肖太後娘家的人為了皇帝算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在皇帝親政的那場無形流血鬥争中基本死傷殆盡。
剩下的人不是沒腦子,就是沒有政治上的敏感性,除了肖璧的父親,安樂公還時不時被皇帝委任一些任務,整個肖家都保持着大貓小貓兩三隻的狀态。
隻要肖家老實,皇帝不至于對自己的母家趕盡殺絕,包括肖璧那件事,他都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讓肖璧在刑部大牢裡走了個來回就又放了出來。
題目是論府兵制之弊。
兩份卷子均以孟子開篇,“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府兵制所謂兵農合一,是使士兵戰時為兵,閑時為農,看似“不勞官俸”,實則迫使農戶長期承擔雙重負擔。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農民在進行軍事訓練時都需要自備武器和盔甲。
随着安史之亂的爆發,均田制遭到極大的破壞,農民失去私産,因此也無法再自備武器,府兵制因此被募兵制取代。
募兵制即武器盔甲均由朝廷支出,農民變成了專職的軍人。
孟子所言“恒産”并不是現代的不動産,而是對戰國時期井田制之下,百姓對國有土地長久的使用權,并非擁護私有制。
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在府兵制下,士兵因頻繁征調荒廢田畝,沒有固定資産的人思想極其不穩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都幹的出來。
“無恒産”則“無恒心”,最終便導緻了民生凋敝,國家根本動搖。
寫完孟子,一人大筆一揮,寫“某世家大族”以義莊、族田之名,吞并府兵土地達七萬頃,美其名曰“代耕代守”,實則将府兵變為隻聽從其命令的“兵奴”。
這些失去土地的府兵,戰時為某氏賣命,閑時為某氏做工,所得僅夠糊口,妻女還要充作繡娘或廚役,為某氏所指使。
另一人寫某地府兵張三,為湊夠一副鐵劄甲,竟賣了幼女換錢,最終甲未成而家破人亡。而某氏趁機開設兵器鋪,以次充好高價強售,賺得盆滿缽滿,購買者多為那些走投無路的府兵。
盛聞掃了兩眼,不由得讪笑。
這兩份卷子肯定都是清華園的考生寫的。
第一,他們好像誤以為盛聞很喜歡孟子了。
第二,這種用名人名言開篇,然後講一個社會事例引入自己觀點的寫作方法,也是他教的。
第三,這總分總的論述方法看上去确實有幾分相似。
不如說,這種流水線作文長得不一樣才奇怪。
第四,誰特麼教你們反反複複在文章裡寫太史公自宮了?
至少寫的不是太史公反複自宮。盛聞不由得掩面,司馬遷忍辱負重著史記,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這幾個人都寫了特麼兩千年了。
——清華園的學生還不知道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就是了。
盛聞直接翻到最後,“我朝太子曾撫太極殿之梁柱,見梁柱中生有蟻穴,長歎曰:此制非亡于外敵,必将亡于内蛀。”
“太子之語如深夜之燈火,荒漠之綠洲,亦證實府兵制非變不可…”
名人名言+莫名其妙的比喻+強行升華,盛聞捏了捏眉心,亂套公式,零分。
還有,我沒說過這話。
我們家房梁上怎麼可能有螞蟻窩,瞎編時也編得有邏輯一點。
盛聞面無表情地将兩份卷子推了回去,“孤覺得,雖然結構相似,但這不能說明什麼。”
“殿…殿下說的是。”肖緻中吞吞吐吐地道,“依下官愚見,此二卷雖結構相似,然事例迥異,論點有别,當算同工而異曲。”
肖緻中話音剛落,另有幾個閱卷官舉手示意,“下官這裡也有兩份…”
“微臣這裡也是…”
盛聞汗顔,他抹了把頭上的汗,“都拿給孤,孤交給陛下審閱。”
盛聞也是怕會出現這種情況,才又是謄錄又是糊名,沒想到還是被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