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還隻是兩文兩文的漲價,随着雨越下越久,糧價也越來越貴,前兩天她還能以正常的糧價收購,後兩天就隻能花大價錢去收購。
收購到兩三百萬斤的大米和高粱後,傅知喬收手了。
白天大部分都在下雨,大街上也看不到幾個行人。
傅知喬幹脆把兩個鋪子關了,給每個員工發了一筆錢,囑咐他們回家買點糧食囤着以備不時之需。
連續的降雨,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糧食的重要性。
天剛亮,顧不得天空中的毛毛細雨,五谷糧鋪門口已經擠了一大群人。
一個婦人愁容滿面的,“哎,糧價又升了,粗糧都升到十五文一斤了,精糧更是要二十八文一斤,這麼貴怎麼吃得起啊!”
原本青州的粗糧是八文一斤,精糧是十三文一斤,現在翻了差不多一倍,百姓們怎麼能不抱怨。
黃掌櫃聽到大家的抱怨聲:“我們五谷糧鋪已經很良心了,你去隔壁幾個縣城打聽打聽,小縣城的糧食漲的比我們府城還要厲害!”
“再貴也要買,人哪能不吃飯的。”
錢是死物,沒有糧食自己就會餓死,手中拿着再多的銀子又有什麼用呢?現在花錢買糧就是在買自己的命。
“唉,說的也是,那我先買五十斤粗糧吧!”
“我要二十斤粗糧,二十斤精糧。”
“掌櫃的,一百斤粗糧,五十斤精糧。”一個約摸五六十歲的老者駕着牛車過來。
“張大伯,你買那麼多糧食幹嘛?”
張大伯:“我們一家九口人,一百多斤糧食也就能吃兩個月吧,雨一直不停,按照這勢頭下去,糧價說不定還要漲呢!”
張大伯的一番話提醒了很多人,他們紛紛表示自己要多買一點。
“掌櫃的,我再買三十斤粗糧!”
“我要八十斤精糧!”
黃掌櫃讓鋪子裡夥計加快手腳,他自己走到門口維持秩序:“别擠别擠,亂擠的人我不賣糧給他啊!”
威脅的話放出來後,人群中自覺地排起了隊。
聽到外面的的糧商都在賣着高價的糧食的消息,劉家村的百姓們也很感慨,還好他們在糧價上漲之前跟着東家囤了一批糧食,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也餓不到一家人。
尤其是看到了别人的慘狀之後,他們心中更加佩服傅知喬的遠見。
傅知喬預見到了糧價會上漲,但沒想到他們竟然做的這般明目張膽。
青州城裡短短半月内糧食價格翻了好幾倍,這樣的增長速度說裡面沒有貓膩她是不信的。
青州糧價之所以漲的這麼快,除了有天災的部分還有人為的原因,城裡的糧商們聯合起來擡高糧價,原本十幾文錢的糧食被賣出了五六十文的高價,部分糧商們從中獲取到了巨大的利益。
控制住了糧食,就相當于控制住了百姓的命脈。
百姓們不是沒有反抗過,可沒有用啊!就算去報官也沒有用,官府并不能對這些糧商們做出什麼處罰。
利益當前,所有的糧商們都是站在同一戰線的,官府敢責令他們恢複原價,他們就敢立即把鋪子給關了,讓全城的百姓無處買糧。
官府可以管糧食售價,但總不能管他們開不開店。
糧商們有恃無恐,百姓們也沒有辦法,隻能一邊咒罵一邊用自己的血汗錢去換取那一點點糧食。
*
連着兩天,雨依舊斷斷續續的下着。
張氏穿着蓑衣敲響了傅家的大門。
傅家的門房認出來她是住在陵水巷的巷尾張氏,問:“張夫人?”
張氏就羞得滿臉通紅,她與傅家并沒有什麼交情,這次來借柴是她好不容易鼓起來的勇氣來的。
家裡的幹柴已經用完,又遇上了連續不斷的陰雨天氣,她沒有辦法弄到柴火,多以她家已經兩天沒有燒火做飯了。
她也有向其他的鄰居開口借過柴火,可誰也不願意借給她。
鄰居們不願意借柴給她的原因也很簡單,街上可以買到幹柴,或者是去山上撿免費樹枝作為柴火,你為什麼還要到别人家裡去借柴呢?
家裡連一點柴都沒有的人,要麼懶要麼窮,這樣的人是不受待見的。
況且,大魏民間有“借米不借柴”的俗語,“柴”有“财”的寓意,百姓們都比較忌諱借柴這件事,誰都不願意把自家的财氣借給别人。
張氏甩了甩衣袖上的水漬,有幾分不好意思,“我能傅小姐見一面嗎?我家的柴都燒光了,孩子他爹打獵摔斷了腿,家裡還有三歲的孩子餓着肚子,我實在沒辦法了。”
門房上下打量了她一眼,見她的褲腿全被雨水打濕了,留下一句:“你等着!”
張氏心裡也在打鼓,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借到柴,天上一直在下雨,街上沒有人出來賣柴火,自己冒着大雨進山撿柴的話風險更大,她也是被逼的沒有辦法了。
門房把張氏的情況複述給傅知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