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兖州西隅,臨近黃河,西通中原,東接齊魯,地勢險要,扼南北之喉,曆為兵家必争之地。
呂小布一襲赤紅戰袍,立于荒野高坡,身後兩千士卒旌旗獵獵,手中方天畫戟映着落日餘晖,寒光凜冽如龍蛇起舞。遠眺東阿城牆,他眯起雙眼,腦中思緒萬千。
“曆史上呂布多次攻東阿,皆因城牆堅固而功虧一篑。“呂小布暗忖,“以我這區區兩千人馬,強攻無異于螳臂當車。“
近衛李黑緩步上前,低聲道:“溫侯,末将觀此城守備嚴密,弓弩密布于垛口,且四周水道交錯,易守難攻。貿然攻之,恐生不測。”
呂小布拍拍他的肩,笑道,“攻城為下,而且即使打下來東阿也不會對戰局有多大影響,“此時我軍根本不需争此一地。雒陽未穩,濮陽猶亂,陳留、濟陰亦需經營。東阿雖要沖,卻非我當前關鍵。”
帳下将領魏續哈哈一笑,拈須作揖:“溫侯用兵之機巧,實令末将欽佩。東阿一行,雖非攻伐,然溫侯胸有成竹,自有深意。”
呂小布接着說道:“東阿城内有兩位人才,值得一見。其一便是棗祗,善于農桑;其二則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樂進,字文謙,骁勇善戰之輩。“
“曹操麾下精通農桑之士不少,“呂小布輕撫馬鬃,思忖道,“任峻、夏侯惇、韓浩等,各有所長。夏侯惇與我已相交多日,情誼日漸深厚;任峻尚在中牟,依附城令楊原;韓浩則駐守鄄城,曹操得力幹将。而棗祗确實屯田制的首提之人。曹操手下人才是真多啊,而現在沒有在曹操軍中的也隻剩下任峻了。“
思及此,呂小布瞳孔微縮:“任峻寬厚有度,見微知著,尤善屯田之術,若能收服,必為一大助力!“
他當即命人取來紙筆,展開膝上,凝神揮毫。筆走龍蛇,一封密信躍然紙上:
“文遠賢弟:布有要事相托。令派精銳往中牟搜尋任峻,此人現依附城令楊原。尋一個善辭令之人,當勸二人歸順,尤以任峻為重。彼寬厚有度,見事理,善屯田,後可讓其與張邈一同屯田,若得其助,我軍糧饷可無憂矣。另,速與張揚聯絡,以促其來歸。事不宜遲,望速辦理。奉先。“
看着信上龍飛鳳舞的字迹,呂小布不禁莞爾:“啧啧,溫侯呂布這一手好字,沒法比啊。現代楷書來自于锺繇,但呂布的楷法亦是不凡。“他将信仔細折好,遞給心腹士卒:“化裝成商客,星夜兼程送往洛陽張遼處,切勿走漏風聲。“
次日拂曉,霧氣如輕紗籠罩東阿城外。天邊尚泛微光,呂小布已整裝待發。
“傳令下去,全軍整肅,不得擾民滋事,違者軍法處置!“呂小布戟指前方,沉聲道。
兩千鐵騎緩緩前行,甲胄鱗光閃爍,旌旗獵獵作響,号角低沉,鼓聲如雷,氣勢磅礴卻不失秩序。遠遠望去,宛如一條鋼鐵長龍,蜿蜒于晨霧之中。
李黑與魏續分居左右,各率五百精銳,護衛呂小布前行。李黑身披重甲,手持鋼刀,目光如電,警惕地掃視四周;魏續則一襲青衫,腰佩長劍,神色自若,眼中卻閃爍着精明的光芒。
東阿城牆巍峨聳立,守軍嚴陣以待。城門緊閉,箭矢上弦,刀槍如林。
城牆之上,一人儒衫飄然,神色從容,目光清亮,俯視下方。面如冠玉,鬓角微霜,舉手投足間盡顯儒雅氣度——此人便是棗祗。
棗祗身旁,數名文士肅立,神色恭敬。其中一人低聲問道:“先生,溫侯此來,意欲何為?“
棗祗目光如水,淡然道:“呂布骁勇善戰,天下皆知。之前衆人傳其反複無常,但是自從與曹公濮陽一戰後,衆人便開始傳言其重視人才,且手玄女天書,欲匡扶漢室,救萬民于水火。此人若能為我東阿百姓計,或可與之周旋;若意在強攻,我東阿城高牆厚,糧草充足,足可支撐到援軍抵達。“
城前陣列中央,一将披金甲,持銀槍,立于軍前。此人身材不高,卻腰背挺直,神情肅穆,眉宇間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正是骁将樂進,字文謙。
樂進身邊,親兵千餘,刀槍林立,殺氣騰騰。其副将低聲道:“将軍,那呂布來者不善啊。“
樂進雙目如鷹,緊盯着遠處緩緩而來的軍隊,沉聲道:“吾聞溫侯武藝超群,天下無敵。今日若能與之一戰,死而無憾!“
“來者何人,報上名來!“城頭守将高聲喝問,聲如洪鐘。
呂小布□□赤兔馬前蹄高揚,嘶鳴一聲,踏前三步。他勒馬而立,朗聲道:“文謙将軍,棗祗先生,呂布久聞二位大名,今日特來拜會!“
他拱手一笑,語氣熟稔得仿佛是來串門的老鄰居,渾然不見絲毫劍拔弩張之勢。
“文謙将軍骁勇善戰,計謀周全,忠義無雙,實乃當世名将!陷陳都尉之職,屈才矣!“呂小布話音未落,李黑與魏續齊聲附和,“将軍威名,如雷貫耳!“
樂進聞言,黝黑的臉龐竟泛起一絲赧色,擺手道:“溫侯謬贊,進不過一介武夫,怎當得如此美譽?“
城牆上的棗祗目光如電,掃視呂小布軍容,沉聲道:“溫侯勇冠天下,近得張邈、陳宮相助,兖州大部已歸溫侯麾下。如今隻有鄄城、範縣與我東阿還在曹公手中。今日溫侯率軍而來,莫非是要将東阿也收入囊中?“
此言鋒芒畢露,直指呂小布來意。城下将士聞言,皆屏息以待。
呂小布聞言哈哈一笑,未置可否,徑自轉向城頭,沖棗祗高聲道:
“棗先生心系農桑,憂民疾苦!東阿之地,戰亂頻仍,田畝荒蕪,百姓流離,甚而人相食之慘景猶在眼前。然先生于此亂世,力保農事,教民耕種,令東阿複得安甯,布佩服之至!“
他頓了頓,神情肅然:“布此來,非為争城奪地,實為黎民百姓計,欲與先生共謀屯田大計,救萬民于水火!兖州百姓飽受戰火之苦,若不盡快恢複生産,來年必有大災。布雖武将,亦知民為邦本,本固邦甯之理。“
城下士卒竊竊私語,如風過竹林。棗祗目光微動,眉頭輕蹙,卻未即答話,手指輕撫胡須,似在思索其言之真僞。
李黑湊近呂小布,低聲道:“溫侯,棗祗此人素以忠義著稱,恐難被三言兩語所動。“
魏續卻眼中含笑:“溫侯言辭懇切,情真意切,縱使棗祗鐵石心腸,亦當為之所動。“
樂進策馬向前,沉聲道:“溫侯濮陽、鄄城之戰,威震兖州,名動四海。溫侯不僅勇冠三軍,智謀亦是當世無雙。今聞溫侯并非圖謀東阿,不知溫侯此行真意為何?“
呂小布手撫胸甲,坦然道:“說實話,我來東阿确實隻為了文謙将軍和棗祗先生。二位乃當世俊傑,我親自前來,隻為懇請二位投奔于我,共襄盛舉。“
棗祗與樂進目光交彙,相顧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