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東漢末年奇幻百科全書 > 第46章 儒道教-聖經:創世紀之九天玄女造人,伏羲女娲出昆侖

第46章 儒道教-聖經:創世紀之九天玄女造人,伏羲女娲出昆侖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貪魁化為一條晶瑩剔透的白蛇,盤繞于“智慧”之樹上,以低沉魅惑的聲音對女娲說道:“你可知這果為何如此珍貴?若食此果,汝等将得天地之智慧,與玄女齊肩。”

女娲聞言,心生疑惑,卻仍未敢觸碰此果。于是,嗔魇化為一隻金目猛虎,現于伏羲面前,煽動怒火:“玄女竟将這等“權柄”之果禁于你等之手,豈非妒忌你們的潛力?若你們取果而食,天地之力歸你們所有,又有何懼?”

然而,二人仍未屈服。此時,癡翳彌散而出,化作如夢似幻的煙霧,籠罩二人,使他們心神迷亂,感知模糊,漸忘玄女之告誡。

最終,女娲因貪欲而動心,伏羲因嗔怒而失守,二人被心魔三毒的誘惑所驅,共摘下智慧之果,分而食之。果入口即化,如甘露般清甜,但随之而來的,卻是灼熱的覺悟。他們的眼睛驟然明亮,頓時低頭發現自身赤裸無物,不禁羞愧難當。他們手忙腳亂地摘下樹葉,編織成衣,以遮掩自身的羞恥。智慧雖帶來覺悟,卻也讓他們察覺自己的渺小與不安,心中隐隐生出恐懼。

女娲的目光落在另一棵高大的樹上,其枝幹盤曲如太極,果實圓潤晶瑩,閃爍着溫和的光芒。女娲指着那棵樹,對伏羲說道:“看,這便是圓融之樹。若智慧之果開啟了我們分辨善惡的能力,這圓融之果或許能賜予我們更深的奧秘或可解我等内心的恐懼。”

伏羲遲疑地看了看那樹,說道:“智慧之果雖未讓天地大亂,但玄女明言此園中的果皆為天命所限。我們已犯一次天規,怎能再輕舉妄動?若觸圓融之果,恐怕後果難以承受。”

女娲卻滿懷好奇,緩緩走向那樹,伸手觸碰其一枚果實。伏羲雖心存忌憚,但内心同樣被某種無形的吸引力牽引。他不由自主地也走上前去,輕輕觸碰了一枚果子。果實溫潤如玉,觸之如握太極圓融之氣,一股奇異的感覺立刻湧入二人的内心。女娲轉頭對伏羲說道:“你看,這果并無惡意,似帶有天地和合之力。”

正在此時,遠處傳來九天玄女的腳步聲。她如往常般步入昆侖之園,輕聲呼喚道:“伏羲,女娲,汝二人在何處?吾來尋汝相議。”聲音如清風掠過樹林,但伏羲與女娲卻未敢應聲。他們慌忙藏身于枝葉之後,心中充滿羞愧與懼怕,不願現身。

玄女見無人回應,心中略生疑惑,便緩步向林中行來,再次呼喚:“伏羲,女娲,汝二人為何藏匿?可曾有何不妥?”

伏羲終未忍住,顫聲答道:“吾在此間聽聞您的聲音,便心生懼意;因吾赤身露體,故藏于林中,不敢相見。”

玄女聞言駐足,目光微凝,問道:“誰告知汝二人汝是赤身露體?莫非汝已食吾所命不可取的智慧之果?”

女娲低頭答道:“迷霧困擾我,是虎咆哮于心,是蛇引誘我。它告訴我,此果能開啟智慧,能分辨善惡。于是我摘下果子食了,又與伏羲分享。”

伏羲遲疑片刻,低聲說道:“我們……還觸摸了圓融之果。

玄女聽罷,目光冷靜,沉聲說道:“蛇、虎、迷霧,不過是汝等内心貪嗔癡的化影。汝等以欲念為驅,以憤怒為導,以愚昧為伴。汝等心未圓滿,德未修正,反為其所惑,卻将過錯推至外物。”

玄女輕歎一聲,目光中透着憐惜與威嚴:“汝二人雖未食圓融之果,卻已觸禁。智慧開汝善惡之識,圓融啟汝創造之念,然此念若無德配位,便成罪端。昆侖之園乃無垢之地,承天序之理,汝等之心已染塵垢,不能再留于此。”

她揮袖說道:“自此,汝二人當離開昆侖,入凡塵修身,以所悟之道造福萬物。智慧與圓融所啟之力非罪,但其後果需由汝等承擔。凡塵多劫,亦是汝修行之途。若能以此力護蒼生,方可償天道之過。”

心魔三毒因成功引誘伏羲與女娲堕落,陰謀得逞,便散布于人間,化為人心深處的欲望、憤怒與迷惑。他們在人心中低語,挑撥是非,令陰陽失衡,社會動蕩。

貪魁使人迷戀權力與财富,争奪不休。

嗔魇煽動暴怒與仇恨,引發争鬥與殺戮。

癡翳使人執迷于虛幻,忘卻天命與道的教誨。

然而,道恒存,九天玄女未舍棄人類。她降下教化,傳授修行之法,令世人明辨三害之惡,重歸正道。她曰:“欲斬三害,須内觀自身,守陰陽之律,行善積德,方可回歸天地之和。”

于是,伏羲與女娲被逐出昆侖山,踏上了漫長的流亡之路。他們行至茫茫人間荒野,彼此依存,相扶共度。

伏羲調和天地陰陽之道,與女娲共育衆多子女,生生不息,繁衍于大地。

而玄女心中見到伏羲和女娲的遭遇,心中也是悲怆。于是變又多造了一些各種氏族,大地也越發勃勃生機。

伏羲與女娲,曾在昆侖山居住了無數歲月。正因為這段歲月的積澱,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至久遠,他們的力量也因此傳承給了衆多後代。這些子女,各自擁有不同的特質與天賦,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各族各行其道,繁榮生息。

然而,在那時,伏羲與女娲的心中,仍然滿載着被玄女驅逐出昆侖山後的沉思與自省。他們反思過往,思慮天地的變幻,決定将所有子女交托給大兒子管理。大兒子,作為他們的繼承者,肩負起責任,帶領族人走向未來。

當伏羲與女娲被迫離開昆侖山的巍峨,他們無法再居于那片神聖的山脈,隻能尋得山洞,栖身于荒野之中。大兒子見族人面臨的種種困苦,心中生憐憫之情。偶然間,他看到群鳥在樹上飛翔,栖息其上,恍若無憂無慮,于是他心中生出一個主意,便教族人模仿鳥兒,栖息于樹上。冬日來臨,族人便建造堅固的洞窟;夏日則栖息在樹巢之中。

然而,那時人類尚未得火種,生活艱難,靠捕獸為食,依水井飲水。于是,大兒子以桧木的枝條編織蓐,為族人遮擋寒冷與風雨,使他們得以安身立命。然木高風急,氣燥易傷,族人因風寒而受傷,亦因燥熱而早逝。

于是,大兒子以其聰慧,教導族人如何編織槿木,用藤條捆綁,用泥土封堵洞口,防風沙,避高低之患,防止風雨侵襲與災難的發生。大兒子将自己的智慧傳授給族人,使他們在巢中安穩栖息,避免了風暴與自然變故的災難。

伏羲與女娲目睹了大兒子所作的努力和智慧,心中充滿了欣慰與驕傲。他們看着族人們在大兒子的帶領下逐漸強盛,心中洋溢着喜悅和滿足。

于是,伏羲與女娲稱大兒子為大巢。大兒子的後代也以有巢氏為名,而大地上的其餘氏族也都遵從大巢的領導,人類進入氏族同盟時代也稱為三皇時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