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岸就在腳下。無需向哪裡去找,無需再努力奔跑,五指山之幻已破!腳下即是岸,我在哪裡,岸就在哪裡。可以停下來休息,也可以閑情漫步,也可以策馬奔騰,怎樣都行。因為我知道,我在哪裡,岸就在哪裡!
二元的世界裡,語言是最好的工具,同時也是“五指山”幻境的最大制造者。當還在想着去哪裡,還在想是不是還有更高的山要攀登 ,是不是不能停下來的時候,那就說明還沒有完全體會到“岸就在腳下”。
原來在想着讓自己“放松”的時候,就已經潛伏着“不放松”了。像“前進”,“保持前進,不能停下來”這樣的信念,本身即是“不放松”,還是在較勁,還在費勁,因為“前進”這個信念在發生幹擾和影響,當“不前進”,“不能前進”,當需要“停一停”的時候,繼續“前進“的指令就會讓人無意識地“較勁”,“不安”。
當止則止,當進則進,止與進不取決于個人的“想法”,而是取決于當下的境況。當下的“勢”,就像水流相對平緩又無風的情況下,船速會慢下來,甚至看上去像是停滞不前,這時候當然可以用槳劃船,從功用的角度看沒問題,但用槳的時候,不就是在較勁或費力嗎?現在意識到自己在“用槳”,那麼就可以有意識地把槳放下,當然也可以有意識地繼續用槳。關鍵區别在于“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用槳”以及“意識到之後,還要不要繼續用槳。”
如果意識到自己在用槳,決定不繼續用槳,可;
如果意識到自己在用槳後,仍決定繼續用槳,亦可。
關鍵在于“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無意識或慣性或理所當然地做着”。
當意識到了,就意味着看見了“五指山”,這時候,做什麼都可以,怎麼做也都可以,因為此時處在有覺察的狀态,就像意識到“岸就在腳下”,在哪都一樣,怎樣都行。
林子夏忽然問自己:還繼續前進嗎?
回答是:無可無不可!
正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