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夏微微傾了一下身子,将胳膊放在座位的扶手上,支着下巴,緩緩說道:“第二周開完會,我發覺自己忽然很不開心,說明我的情緒已經嚴重受到影響了。所以,立馬決定必須遠離有“毒”的能量。我當然需要錢,但是相比之下,我自己才是根本。這是底線!不能沒底線地糟蹋自己。我可以貧,但不能窮。像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于陋巷之中,也不改其樂!”
說着扶了扶眼鏡,給朋友講了個故事。話說子貢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有錢的人,有一天他坐着香車寶馬去看自己的同學原憲。當馬車行駛到老同學家的巷口時停了下來。随從來報告子貢,說巷子太狹窄,馬車進不去,得請他下車走進去。于是子貢就下車穿過狹窄的巷子來到老同學家。終于見到老同學,子貢開玩笑說:老同學啊,你怎麼把自己搞得這麼窮?
這時他的老同學淡淡地說:我隻是貧,不是窮。
子貢聽完慚愧地無地自容。
講完子貢和原憲的故事,林子夏表示這個故事是莊子寫的,真實性有待驗證,畢竟莊子喜歡一本正經地編故事。
接着又開始津津有味地給朋友解釋“貧”和“窮”的區别。現代漢語把“貧窮”放在一起使用表示不“富”,但是在古代,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特指的意思。因此,在古代“貧”和“窮”表示的狀态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貧”和“富”相對,就是通常指的有沒有錢,但是“窮”就很有意思了,比如耳熟能詳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窮”和“達”相對。現代人讀古文總是免不了望文生義,那就離古人想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以前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很自然地把“窮”認作是“沒錢”,于是理所當然地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理解為:沒錢就管好自己,有錢再幫助其他人。但如果認真看“達”這個字,也很難聯想到和“有錢”相關。因此,還是回到“窮”和“達”本身來看。“窮”還有一個常用的詞叫“窮途末路”,因此“窮”在古文中一般指的是:沒有出路,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意思。而“達”常用的詞比如:“通達”,“到達”,“抵達”,因此,“達”可以大緻理解為:有路,知道該往哪裡走的意思。這樣再回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就很清楚了。沒有方向的時候回到自己身上找方向,有方向了就走出去,順便帶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說到這裡,林子夏不禁感歎:“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真的是一群很有擔當的人,這些士大夫們凝聚精神,形成強大的場域,永恒地在宇宙間震蕩!雖不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