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橹船晃晃蕩蕩地在湖上繞了一圈,又繞回了小渡頭。付錢的時候朋友搶着買單,表示下次再換林子夏。
夕陽落得很快,兩人站在小渡頭眼睜睜地看着它沉入西山。眼見着天就要黑了,朋友提議一起吃完晚飯再回去,林子夏提議可以去自己常去的一個小店,于是林子夏領着朋友前往目的地。
路上朋友謹慎地說:“你需要錢的話,我可以馬上給你轉。”
林子夏聽完,連忙說:“沒事沒事,我自己可以搞定的。”
朋友表示自己怕林子夏面子上過不去,但如果有需要的話随時說,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心領了,但我的原則是盡量不跟朋友産生金錢往來。”
林子夏話說一半,這時候綠燈亮了,跟着人流快速穿過馬路。待走到安全的行人道上,又接着剛才的話頭繼續說:“我其實心裡很開心。一般情況下,有錢的人未必像你這麼慷慨,反倒你自己沒什麼錢,卻願意傾囊相助。這份情義我心領了!但我不能接受,因為你自己也不富餘,我不能讓你也陷入困境。更何況,我要真需要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個地方上班。”
朋友點點頭,認可道:“也是,以你的能力根本不用愁。”
林子夏說的是實話,以她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讓自己衣食無憂,但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沒有哪條路更好,隻是對林子夏來說,選自己想要的那條路最起碼不會後悔。
林子夏表示,自己也曾經曆過朋友因為錢而分道揚镳的情況。當然,失去一個朋友,會讓她很難過。但也隻能安慰自己:人跟人的緣分有限,緣來時好好珍惜,緣去時各自珍重。可以把握的惟有此心而已。
朋友突發奇想提到:“如果是聖人的話,他會怎麼做?”
林子夏搖搖頭說:“聖人肯定會做得比我們好。但同時,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接受一個事實:我們不是聖人,我們隻是個普通人,還被‘人性’限制着。如果非要給自己扣上聖人的帽子,用聖人的标準要求自己,那隻會自取其辱。做好自己現在能做的,如果每次都能進步一點點,就很好了。”
兩人一路邊走邊聊,
“不過,我還是很珍惜願意對我直言不諱的人。因為誰都想當’好人’,不想當’壞人’。”
“這也是人性。”
林子夏說自己以前也是喜歡當“好人”,反正開心就好,沒必要搞得大家很緊張。後來發現,開開心心是挺好,但如果從成長的角度來說,卻是毫無益處。回頭看看還留在身邊的朋友們,往往隻有那些真正一起成長的人,才會一直陪在身邊,不能一起成長的很快就不再聯系了。每個人的眼界視角都是有限的,如果身邊有同頻的朋友,可以提供多一種視角,那彼此的視角就各番一倍,不同的視角越多,眼界就越大,心量和格局也就越大。因此,對于珍惜的朋友,該直言不諱的時候,也會直言不諱,哪怕冒着“失去這個朋友”的風險。同時,她也會格外珍惜願意對她直言不諱的朋友。
人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真話”,因為“真話”通常不那麼順耳,也因此容易有沖突。
林子夏說:“如果有人因為聽到真話而不開心,就“不喜歡”我,把我移出朋友列表,也能理解,因為這是人性。但最起碼我盡到了作為’朋友’的責任。看到了,及時說了,至于聽不聽随他自己選。”
朋友感歎:“做你的朋友真不容易!我身邊真沒一個像你這樣的。”
林子夏噗嗤一笑說:“我身邊也沒有。”
兩人邊走邊聊,拐進一條小街,走到一家小店門口停了下來,店内暖色調的燈光透露着溫馨與安甯的氣息。推門進店,隻見吧台後站着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和藹地說:“你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