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靜 思緒飄
六點天将亮
夢不在
看着呼呼大睡的貓咪們,林子夏搖了搖頭,心想失眠大概是因為自己心緒不甯,又或者是白天睡多了。平時它們大概也是這麼鬧騰的,隻是自己睡得熟,吵不醒罷了。反正也餓了,索性起床給自己做早飯。
剛下樓,兩隻貓也跟了下來。其實貓很靈敏,無論它們看起來睡得多熟,隻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立馬清醒,瞬間做出反應。想起之前看過一本書叫《逝去的武林》,書中提到過以前的那些武林高手也能達到像貓這樣的靈敏程度——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隻不過一大部分人已經退化得很遲鈍了。
林子夏習慣性地抓了一小把黑豆放到豆漿機裡,将黑豆洗淨之後,倒入适量清水,設置豆漿模式。待豆漿機開始工作之後,轉身走進衛生間,看着鏡中的自己頂着兩個黑眼圈,再看看鏡子上寫着“好好刷牙”。這是林子夏給自己的“提醒”,也是“刻意練習”讓自己回到當下。如果自己還無法做到時時刻刻活在當下,那“提醒”就是必要的,有一次算一次,且每一次都算數。哪怕現階段不能完全做到,也沒關系,能做一次算一次。至于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那是每個人自己要回答的問題了。
豆漿機依然在工作,林子夏打開冰箱把最後一個雞蛋拿出來,打在碗裡,加上适量的水、鹽、醬油、香油,打散放到蒸籠上蒸,開大火,定時十五分鐘。
看着窗外的陽光,像往常一樣坐到書桌前,拿起鋼筆,在紙上寫了一行字:人不應該被限制性信念框住!我倒要看看自己會怎麼樣?
每個人的節奏是不一樣的,就像學同一首曲子。A學了三個月,B隻學了一個月,但結果是A和B都學好了,而不是學完了。學完是一個很抽象的詞,就好像完成一種任務。當一件事變成了“任務”,難免落入以結果為導向的陷阱裡。用心做事并不是完成任務,也不是為了完成而完成。但凡為了完成而完成,它的潛意識還是将自己的“心”(即注意力)放在了未來的某一刻,好像要快點抵達那個“目的地”、抵達那個“未來”。而當那個“未來”遲遲不來的時候,焦慮就來了。
林子夏一頁一頁地翻着過去三個月的心路,雖然忙碌勞作,但也是一種“驗證”。發現自己的情緒相比之前又更穩點了!一個人能在雞飛狗跳的狀況中安住,未嘗不是一大突破。閑的時候可以安住,忙的時候也驗證是否可以安住(在幹擾項很多的情況下,是最容易驗證的)。當止則止,不用苛求自己。事實上,在林子夏看來,至少是現在的林子夏,事無絕對的好壞,隻是人有好惡,就當是來“啟發”和“驗證”自己好了。
隻是對于“财務問題”始終沒有特别清晰的解決方案。當然,對她來說,最簡單的辦法是找個工作,但顯然這不是她想要的。
林子夏心下暗暗地想:那就量力而行,看看現在能做什麼吧。
首先,拒絕用“勞作”的方式養活自己,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也可以養活自己。
第二,自己到底要什麼。如果有想做的事,不妨嘗試邁出一小步,用心投入(不要辜負此心),驗證後就知道是不是真的想做了。沒有機會的時候,就好好讀書韬光養晦。
成長的過程就好像是被人扔到了深水裡一般,周身被水包裹着,想掙脫卻始終被裹挾着,無法完全甩開,好不容易積攢全部的力量,縱身一躍,總算跳出水面,在空中翻了一個漂亮的跟鬥,那瞬間的自由感,令人無比滿足,還沒等反應過來,又再一次落入水中。于是,一次次地從水中掙脫,又一次次地必須得回到水中繼續作戰。總之,這是一段往複向前的道路,艱辛但不會被辜負。
每天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任務,今天覺得難度高的任務,一旦克服,明天就不再是困擾,就跟升級打怪一樣,一點一滴地積累。所以當遇到覺得特别難的事時,或許是因為這一次的怪獸大隻一些,一時打不過就陪它多玩一會,多打兩個回合,着什麼急呢?“又不趕着去死!”
林子夏放下鋼筆,安慰自己道:“别急!遇到過不去的坑,就在坑上多坐一會兒也無妨嘛!”
每當遇到想不明白的時候,林子夏通常會做兩件事:一是讀書;二是書寫。讀書可以讓她換一種“視角”看待問題;而書寫對她而言則有着神奇的“療愈”作用。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寫”的習慣,反正從小到大遇到想不明白的時候她就一頁一頁地“寫”。“寫”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剖析和探索問題根源的過程,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時,也就可以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最難的不是解決問題,最難的是找到問題的根源。隻有将問題連根拔起,把問題對應的底層bug修複,才算真正過關。因此,逃避不解決問題,隻要問題還在,就會以其他方式反複出現,直到真正過關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