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六日,晨,天氣不算太冷。我像是他散養卻又唯一教導的姑娘。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故事我讀到臨近結尾,我的心情不知道怎麼描述才好,便借着書上的一句話,我既擔心又期盼着。我殷切的想要将我的想法告知于他,可我又怕他覺得我還是喜歡他,而這份情意他承受不起,盡管我們早已習慣彼此的存在。我有些害怕,怕他像做語文題那樣的語氣問我覺得達西先生怎麼樣。對弈這樣認真的話題我一向侃侃而談,可在他面前我總要斟酌幾分,細思幾分,雖然看上去和脫口而出并沒多少區别。
在他面前我羞怯的不敢掌握話題的導向,連着自我暴露的主動出擊也是他最先提出。
我當然也想。
在愛情上我和伊麗莎白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我似乎比她過于糾纏。過多的叨擾便是糾纏,我糾纏于他,因着自己的私心。于是每回我都必須仔細想想,我要說些什麼來表達,來誘導他來主動開口。其實我的把戲拙劣的很。我等他的配合。
我最先隻把對他的喜歡基礎歸于“救贖”,盡管我不認同,但也沒有找到更合适的詞來描繪。讀他讀過的書是線索。
于是我得到了答案,這樣順理成章卻又讓我描述不清的愛情基礎源于感激和尊敬。哪怕最開始我也如伊麗莎白那樣不講道理的埋怨,隻不過伊麗莎白是埋怨達西破壞了她姐姐的婚事,我的埋怨,是委屈。
我想要保持内在的獨立,我是我,他是他,我們屬于我們自己,我們沒有丢失自己。便是以完整的不經雕琢的自己去愛對方。
時間長了,便磨合的越發合适。
有時走在路上我同人講完話,回過神發覺自己的語氣可真像他。
我還有點竊喜。
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找他。但我也怕面對我所擔心的一點。盡管他是我最信任的人,但對于相守陪伴這點,我還是不免擔心。我還會得到回音嗎?
不如就當是交流讀書感受。
我高三的時候,他剛看完這本書。後來我大一了,他看起作者的三部曲之一的?理智與情感?。我心底自大的覺着他看是因為對于我們之間情感的迷茫。
我總不免與伊麗莎白共情,就像她也曾覺得達西先生處理挽救威克姆和她妹妹的婚事是為了讓她減少擔心等等。
他不像是這樣的人。
我們的情深義重隻在某個恒久的瞬間。
然後就想雲層聚集的雨一樣四處散落撒下。
我知道也許再也找不到像他這樣細心的人了。他知道我畫的批注就是想要他關注到,他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我所思所想。
除了我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