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門口。
迎接秦王的隊伍已經左右排開。站在群臣最前面的正是秦國丞相呂不韋。趙姬、華陽太後(秦莊襄王的養母,莊襄王是嬴政的已故生父)、夏太後(秦莊襄王的生母,嬴政的親生祖母)、嬴姝公主分别站在迎接隊伍的最中間。
不一會兒,遠遠就看到嬴政與蒙恬一行人騎馬由遠及近,馬蹄聲逐漸清晰。然而,後面似乎還跟着一個車隊,目測有百來号人,宮女、侍衛整齊行進中。趙姬眯着眼睛想看清楚車隊的情況,好像舉着的旗幟上繡着“燕”字。燕?趙姬有些疑惑,難道是燕國的獻禮公主嗎?為什麼會和政兒一起出現在宮門口。
嬴政騎馬來到趙姬等人前面,利落下了馬。其餘人也整齊下馬,向太後等人作揖行禮。
“政兒總算回來了。這幾日在上郡可還順利?”趙姬笑着詢問嬴政。
“回禀母後,一切順利。母後,政兒在上郡遇見了燕國藍夏公主,便與她一道回了鹹陽。公主長途跋涉來到此地,不如先安排公主休息,明日便舉行獻禮大典可好?”嬴政詢問趙姬。
“明日?急是急了些,不過母後最近正好詢問過司天監,說明後幾日均是黃道吉日。那就依政兒吧,明日舉行獻禮大典。”趙姬答應嬴政。
“多謝母後。”嬴政面露喜色。
不一會兒,青荷也下了馬車。緩步走到趙姬等人面前。
“燕國藍夏公主拜見大秦王上、太後、華陽太後、夏太後及各位尊長。”青荷雙膝下跪,作揖行禮。怎麼除了三位太後之外,還有一位年長婦人?師傅給她的情報知識裡好像沒有提到啊。青荷心裡有點打鼓。
“公主免禮。快快請起。”趙姬說道。
“多謝太後。”青荷被身旁的婢女扶起身子。
“今晚公主就住在宮内的蓮心苑吧。明日一早,舉行獻禮大典。”趙姬說道。
“遵太後懿旨。”青荷作揖。
是日夜晚,鹹陽宮甘泉宮内。
“明日燕國公主若提出借糧一事,丞相認為應如何回應?”趙姬向呂不韋問道。
“啟禀太後,臣認為,借糧于燕國對秦國并無助益。”呂不韋依然堅持自己的原有觀點。
“仲父,政兒認為,秦國既接受了燕國的獻禮,理應回饋對方。更何況,燕國本就處苦寒之地,若此時不相助燕王喜,恐燕國内亂生變,若再被趙國、齊國等伺機攻伐,豈不反而不利于大秦?”嬴政據理力争。
“大王所言極是。然,臣擔心的是秦國的根基。如今,泾水渠(即現代所稱的“鄭國渠”)開建已三年有餘,耗費上萬勞工,按照鄭國當初的設計,泾水渠修成通水可能還要近十年。關中平原本就多旱少雨,這上萬勞工的口糧已是幹渠所在縣官最為要緊的頭等大事。若再撥出部分存糧借予燕國,一旦關中平原出現旱情,豈不要危及大秦?”呂不韋依然不肯松口。
“這,丞相,難道沒有緩解之道嗎?”趙姬問道。
“仲父,大秦不止關中平原。如今蜀地都江堰早已建成,蜀地水患平息,連連豐年,存糧早已翻倍。況且,關中平原旱災之說也隻是猜測,如今尚且風調雨順,官倉充盈。借糧于燕國,利大于弊也。”嬴政堅持道。
呂不韋看着嬴政臉上堅持的表情,再看了看趙姬,低頭思考了片刻,繼續說道:“若王上堅持,臣便不再反對。不過,燕國既說是借,那就要有借有還。讓燕國還糧已無可能,那就讓燕國出五千勞工至秦,助大秦修建泾水渠。”呂不韋不愧是商人出身,等價交換的道理他可是一點也沒有忘記。
“此建議甚好。政兒,如此一來,也可以說服朝中反對借糧的聲音。”趙姬認為呂不韋的建議可行。
“政兒贊同,明日就由丞相主持獻禮大典,并宣布借糧的诏書。”嬴政說道。
“遵大王旨。臣告退。”呂不韋退了出去。
婢女端上了太醫調配的涼茶。
“政兒,此次去上郡聽聞遇見了匈奴人。可有受傷?這是我讓太醫特制的涼茶,有消熱解毒的作用。喝一點吧。”趙姬關切地說道。
“回禀母後,政兒無礙。”嬴政說完喝了一口涼茶。
“政兒,這藍夏公主是怎麼回事?母後看得出來,你對這位燕國公主似乎不一般啊。”趙姬反應敏銳,似乎已經覺察了些異樣。
“遇見匈奴人之時,是她救了我。”嬴政解釋道。
“原來如此。母後明了了。政兒,母後隻是想提醒你,你已是秦王。萬不可為了兒女私情誤了社稷。”趙姬提醒道。
“政兒明白。”嬴政眼神半垂,語氣低沉。
翌日上午,獻禮大典正式舉行。
當天天氣晴朗,萬裡無雲。夏末的陽光已不再炙熱難耐,微微的涼風吹來了關中平原山林水澤的自然氣息。瞬間,竟感覺如夢似幻。
青荷天沒亮就起身沐浴,換上了燕國最隆重的禮服,化上了最華麗明豔的妝容。如今,她正坐在禮車上,等候獻禮時辰的到來。
秦國的大小官員已在秦王殿前的台階兩側上整齊安立許久。
青荷透過車上華麗的簾幔、眯着眼望向湛藍的天空,陽光的角度已接近巳時。吉時即将到來。
“王上駕到——”
隻見嬴政身着秦王禮服,緩緩走上秦王殿的台階。兩側官員整齊跪地行大禮。
走到台階的最上面,嬴政站定、回過身,語氣沉穩地說道:“免禮。”
台階下的官員緩緩起身。
嬴政身旁的位置早已站着趙姬與呂不韋。
“獻禮啟。”呂不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