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将黑未黑,萬物朦胧。
靜一的僧袍似是撒了一層柔光。
老楊婦打量了靜一一眼,目光從上而下掃視一遍,語氣尖酸刻薄:
“你是誰?怎麼會在葉素家裡?”
靜一自始至終眼眸低垂,做謙遜狀,疏淡作答:“貧僧乃靈隐寺禅師,為女菩薩所救。”
聽到靈隐寺,衆人沉默,内心暗暗心驚。靈隐寺乃禅宗“五山”之一,若真是靈隐寺禅師,可得罪不起,沖撞了佛門,要倒黴的。
村民信佛且忌憚。
有人信,自然有人不信。
“你說是靈隐寺的就是靈隐寺的?有證據嗎?不能全憑和尚你一張嘴!”
靜一從僧袍寬袖中取出一物示與人前,輕描淡寫的回答:“出家人不打诳語。”
靜一取出是度牒。
沒有村民識得此物。
“這是什麼?”
“此物為‘度牒’,乃朝廷予貧僧公度為僧所發之證明文件。”
“村中秀才在嗎?”
衆人環顧一周,這才發現村裡最有文化董秀才沒有到。
“快去請!”一位老者擡手指了指方向,随即一位機靈的半大小子朝那邊紮了過去。
“董秀才不在這裡?”
“哎呀,怎麼沒把董秀才請過來?”
人群中有人小聲嘀咕,老楊媳婦臉色紅白交加。
這董秀才,姓董名慕白,眉清目秀,劍眉星目,年紀輕輕便中了鄉試。秋闱将近,近日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此人為人剛正,在村中頗有威望,是平民與官府溝通的渠道。老楊媳婦心知肚明,村民愚笨,董秀才可不迂。
俄頃,一位俊朗的青年才俊,如鶴立雞群立于民衆。
董秀才對村民道:“村中長老不在,鄙人不才,受衆所托作一見證。”然則雙手合十對和尚行禮,道了句:“阿彌陀佛。”
靜一還禮“阿彌陀佛”。
然後董秀才才雙手接過度牒仔細端看。
俄頃,秀才将度牒奉還給靜一,雙手合十對靜一又還一禮。
村名有幾個機靈的,見此狀立即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嗟歎:“有眼不識泰山啊,聖僧莫怪,聖僧莫怪……”
風向變化速度之快另葉素瞠目結舌。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像走馬觀花一樣,衆人紛紛向靜一道歉,一哄而散的離去了。
老楊媳婦亦被衆人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