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航在群裡發起“備考集結令”時,白羽辰剛在宿舍打印完一份筆記總結。
「張宇航」:“同志們,我們期末保命聯盟是否該重整旗鼓了?”
「李明澤」:“你就等這句。”
「白羽辰」:“地點圖書館,時間今晚六點,帶好筆和命。”
晚上六點整,圖書館西南角的長桌上,三人準時落座。李明澤一邊喝着美式,一邊拎出一沓講義,張宇航咬着筆頭:“我今天先搞掉社心,羽辰你幫我看看我那個理論部分哪兒不順。”
白羽辰點頭,把自己的筆記借了過去:“你這幾頁邏輯有點散,建議整理成‘核心理論+實例引用’兩段式。”
他話還沒說完,身邊的椅子忽然被拉開。
夜淩霄坐了下來,手裡拎着兩杯咖啡,一杯放在白羽辰面前,一杯推給李明澤。
“你們說,要拼通宵。”他說得平淡,但誰都能聽出那種“我記得你說過,就做了”的默認默契。
白羽辰看着面前那杯還溫熱的拿鐵,笑了,沒說話,隻是悄悄把他放下的外套搭到椅背上,像是一種小小的默契回應。
幾天之後,考試節奏步入白熱化階段。
圖書館的空氣仿佛都變得凝重,鍵盤聲與筆尖摩擦聲此起彼伏,誰都不敢浪費哪怕十分鐘。
白羽辰坐在靠窗的座位,眼前是密密麻麻的實驗流程圖。他看着看着就犯困,手撐着頭慢慢滑了下去,最後腦袋直接枕在胳膊上。
張宇航瞥了一眼:“怎麼倒下了?”
夜淩霄不動聲色地抽出自己的外套,輕輕蓋在白羽辰肩上。
“昨晚改實驗文案改到兩點。”他低聲說。
“你們這是帶專屬助教來備考嗎?”張宇航調侃。
白羽辰在半夢半醒間含糊回應:“是……帶靈魂伴侶。”
張宇航啧了一聲,笑罵:“夠了,我要起雞皮疙瘩了。”
李明澤在旁邊默默補充:“靈魂伴侶送咖啡、改稿、蓋外套,還能順手糾錯,這配置在考前能不能借我三天?”
夜淩霄語氣淡淡:“要換伴侶,得問羽辰。”
白羽辰沒睜眼,嘴角卻微微翹起。
有時候他們會換個地方複習,比如食堂三樓的角落,或是教學樓頂層的小自習室。
白羽辰翻筆記,夜淩霄修數據模型;張宇航抱着頭背理論,李明澤在一旁畫圖,一群人安安靜靜地并肩坐着,卻并不壓抑。
偶爾白羽辰會舉着筆碰夜淩霄的手臂,小聲問:“這個圖我标錯了嗎?”
夜淩霄低頭看了一眼,拿走他筆輕輕劃掉:“你忘記那個通路是逆反應。”
白羽辰“哦”了一聲,又笑了:“還好你在,不然我又要背錯。”
夜淩霄沒回答,隻順手幫他把頁面折了一角做标記。
這種幾乎無意識的照顧,早已成為他們之間最安靜的親密表達。
臨近期末的這一整周,白羽辰常說:“如果不是每天都有你們陪着,我可能早就崩潰了。”
張宇航揮筆:“人都在,分數也會來。”
李明澤拿出計時器:“現在離你暴風式記憶還有十分鐘,開始沖刺。”
夜淩霄隻是在旁邊坐下,接過白羽辰遞過來的筆記本,一頁頁翻看過去,平靜地說:“先背我畫的那頁,重點都劃過了。”
白羽辰窩在他身邊,笑得一臉滿足:“好像也沒那麼可怕嘛。”
因為這段期末準備期裡,他們一起累過、困過,也一起被彼此的陪伴撐着走了很遠。
這一年終的沖刺,不僅是對知識的記憶,也讓三人組的友情、科研搭子的默契、情侶之間的照顧,全部釀進了這個夏天的尾巴裡。
最後一門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那一刻,所有人都像同時松了一口氣。
白羽辰癱在座位上,仰頭望着天花闆:“終于考完了。”
夜淩霄收拾好答題卡,把試卷疊整齊,側頭看他:“出去走走?”
白羽辰點點頭,兩人并肩走出考場。
校園的夏陽正盛,灼熱的光從樹梢縫隙間灑落下來,蟬聲一浪接一浪,像是要把整片天空都填滿。他們走在通往實驗樓的小道上,步子比平時輕了不少。
張宇航追了上來,邊走邊揉脖子:“這次的統計題……我可能跟它有生之年都沒緣分。”
“但你把答題卡全填滿了。”李明澤從後面追上來,笑着拍了拍他肩膀,“不愧是我們考試小戰士。”
“謝謝你們陪我并肩作戰,我打算用我的‘第一周暑假特權’組織一次聚會。”張宇航宣布。
“什麼特權?”
“我提前把聚會排進了考試焦慮治療計劃。”他說得義正詞嚴,“地點我定,菜單我包,你們隻負責來。”
李明澤爽快答應:“可以,我支持。”
白羽辰看向夜淩霄,眨了眨眼:“霄霄你也會來吧?”
夜淩霄沒說話,隻輕輕點頭。
“哇——你們現在不是雙人行動就沒安全感了是吧?”張宇航打趣。
白羽辰笑而不語,隻舉起手機,對着三人從教學樓走出來的背影連拍幾張。
晚上,他把其中一張發了朋友圈,配文:
「又活過來啦」
照片裡,他們仨走在回宿舍的林蔭小道上,陽光從身後灑下,影子被拉得很長。遠處隐約能看到圖書館的屋檐和斜陽穿過窗的金光。
很快,夜淩霄轉發了那條動态,配文簡短:
「下一階段,繼續。」
那天晚上,寝室沒有開燈,隻有風從窗縫吹進來,涼涼的,帶着一點放假的味道。
白羽辰躺在床上,翻着自己這學期拍的照片,從春天第一次實驗記錄、展覽籌備,到旅行途中、期末複習時夜淩霄遞來的那杯咖啡,他的相冊幾乎串聯起了他整段生活的光影。
而這些畫面裡,有一個身影,總是清晰地存在着。
他輕輕翻身,掀起床簾,習慣性地輕聲道:
“霄霄,晚安。”
夜淩霄的聲音在對床響起:
“晚安,羽辰。”
這熟悉的晚安,從大一到現在,從未缺席。
窗外的蟬鳴聲仍在延續,可他們知道——屬于他們的大三,已經畫上了句點。
不是結束,而是走到了一個更深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