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傳說中是上古時期,西南有一多毛之人因好積财愛貪婪而化作的兇獸。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曾和父親一起去一财主家處理過這種妖怪,那個時候受父親指教有所了解,事後還被要求讀了不少書籍檔案。爸爸說,這是一種介于妖和煞之間的怪物。因為其靈氣如煞靈一般汲取自人的貪婪,可和煞又有不同,往往卻又能生出身體實形。雖然有身體實形,但又可元氣出竅寄居在他人的肉d身之上。
古上大小方士的獵妖日志,有不少收複饕餮的方法和記錄,可是這種魔卻又在各地層出不窮。所以盡管每每有封印或除妖之記錄,卻不知是其元氣逃出又至别處另生原形,還是在事實上已繁衍為一個族群。因生性貪婪兇惡,連一般的妖怪都不會與其來往,所以就算是人妖交好的現代,哪怕是我們這種方士也依然無法打聽到這類妖怪的信息。凡是會出現這個名字,那一定是有人被害了。
因為患者送到醫院時已經失血過多陷入昏迷狀态,所以無法對他們進行直接的采訪,隻能根據病例和轉院記錄推斷可能發生的事。這三位患者都是無名氏流浪漢,白天在附近的縣城鄉鎮流浪乞讨,晚上借宿在沿線的小廟裡。被送到鄉鎮診所已陷入昏迷,無法檢查醫治隻做了急救措施後轉到了地區醫院,地區醫院不知是知道他們無法承擔醫療費用還是确實無法收治,一路輾轉才被轉到了這所王府資助公益性醫院。多虧了基礎的急救措施保下了性命,可也因沒及時救治可能會落下病根。
光手術就要花去好多時候,朱晨問我的意見。
“我也不确定,身上雖有邪氣但也不盛。而且以我所讀過的饕餮魔的案例,饕餮往往隻會附身在單獨的個體上,被饕餮附身的人雖然會有貪欲吃再多也覺得不果腹,那是因為食物帶來的能量悉數被魔妖所吸收,所以并不會出現胃漲破的症狀。饕餮為此本身選擇的對象都是衣食無憂的有錢人,而被饕餮附魔後,為滿足無盡的食欲,被附身者往往還會冷酷貪财,變得越來越有錢。饕餮不可能在還貧窮的時候就讓他們病成這樣。”
“這麼看來并不是饕餮了,百妖被放出後類似的妖怪也不少。既然隻是沾染了邪氣,說明那妖怪還在他們一起呆過的地方,我們去那個地方看看便可知道真相了。”
楊大夫通過電話向鄉鎮診所的醫生進行了一番打聽,發病前一晚他們借宿的都是安縣北部山區中一座叫和蓮寺的小廟,我也未曾聽說過這座廟。不過那裡早已出了省城地界,再往北去就是山區,自古是盛佛法的地區,沒建制的民間小廟也層出不窮,所以也是正常的事。
“靠北接近山區,那不就是道長前陣子剛去打探過的九頂山脈嗎?”
“那倒是還沒到……”
“得去看看了,道長說那一帶最近多洋人,而且涉及蜀地龍脈,要是燭陰已在那裡建立起了組織可如何是好?”
“可那邊也太遠了,不如先派個清客前往查探……”
“早已聽說蜀北山川壯麗,從城中也可窺一二。我身為世子,可還沒親身去那裡看過呢。我讓長史趕緊收拾行李,這個周末就去那邊看看。”
這也太魯莽了,我剛想再勸朱陽,但楊澤卻說:“現在城中方士人手不足,看來也隻有此法了。我幫忙聯系那邊熟悉的鄉間大夫幫忙接待,兩位到那裡隻要先聯系那位村醫就好。”
看楊大夫毫無擔心的模樣,他是知道那邊的情況嗎?
沒想到朱陽早就準備好了哪天出遠門的行李,老吳也迅速準備馬上出發。雖然有一定的路途,但現在道路完善交通發達,那邊是溝通秦漢的交通要道,走發達的高速路網,到那裡用的時間甚至比去郊縣花的時間還少。
不過那隻是到了建制鄉的路口而已,再接下來要爬的山路才是真的……
“真是雄偉!雖然早就聽說過這高崖,但還是第一次站到他底下這麼看它。”
盆地結構的最終端就在這附近,今天的天氣好所以能看到不遠處的山峰,因為角度距離的關系看起來不僅陡峭,而且這高度落差氣勢磅礴。不過我們今天要去的山不是後面那些高崖,而是面前的山。雖然相較之下隻能算小山,但其實在平原上也不算低。
“殿下!是世子殿下嗎?”
就在我們下車等老吳看地圖的時候,不遠處走來的一人兩馬正向我們走來,馬蹄蹬的土路揚起了不少的塵土,為這晴天多了一層薄霧。
“先生是……”
“鄙姓柯,是附近的果農,因為年輕時跟着藥王學過一陣子醫,所以就在農閑時給鄉親們看看身體。老師的事我聽說世子殿下幫了大忙。”
互相問候後,朱陽問:“那三位患者是你送來的嗎?”
“是,是鄉民先送到我這裡來的。送來時我就知道不是我這等村醫能處理的,就趕緊和鄉親們一起送到山下診所急救。隻是沒想到輾轉送到漢醫院後,才聽楊大人說是巫病。”
“隻是沾染了邪氣所緻,但也不是巫病。不過邪氣應該是在這山上,能帶我們去那個所謂的和蓮寺看看嗎?”
“當然!小的已經在縣醫院裡和楊大人通了電話,他囑咐小的做好了準備。這兩匹騾子就是小的特地問鄉民們借來的。山路古道多崎岖,還開不了車,兩位爺還是坐馬比較方便。”
騾子?雖然城中而有人養馬騎馬,但在交通發達後多是出于興趣,比如我們不久前拜訪的王老爺。傳說中的騾子,我倒還是第一次在書本外見到,沒想到還真是像小馬一樣可愛。我們說話間,老吳已經從車子裡拿出了包袱一個個綁到了騾子身上。
“那廟在山深處嗎?聽說他們幾人是靠乞食度日之人,這深山裡又能讨到什麼東西?”
“這是山裡的古道。這裡自古是出蜀的要地。往北能到秦地,往東能至巴渝。但你也看到了前面的山地有多崎岖,古時所說蜀道難這裡便是那蜀道的終點。自從有了汽車和公路後,開路繞山也無所謂,甚至能鑿山搭橋建隧道,所以這種山裡的古道就被廢棄了。随着商路的衰落,沿路的山民也差不多都搬走了,這一帶的景色不如北面的石泉,就更是沒有遊客,所以更顯得衰落。好在修法的人就喜歡清靜地方,這一帶本是佛法興盛之地,不少小廟雖然也因為沒有香客無法經營,但還是有些人堅守在山裡。不少沒有家的人本就四海為家,沿路要找寺廟投宿,所以除了僧侶,就隻有他們還會選擇這種山路走。”
我們一邊行路,柯醫生一邊向我們介紹。我也不怎麼會騎騾子,多虧了柯醫生幫忙拉着缰繩。朱陽倒是從小就學馬術,看他自如的模樣騎騾子和騎馬應該差别不大。老吳則跟在我們後面,多虧了騾子幫忙,他也不需要拿着行李負重。雖然在這新時代裡就我們倆坐着有些不好意思,但好在和我們兩個孩子比起來另兩人都熟悉山路,這也确實是行路最快的方法了。
朱陽聽完這些介紹後歎了口氣說:“皇爺爺夢想建立大同社會,可沒想到這世上還有這麼多的流浪者。”
“數量一年比一年少咯,古時隻要有些旱澇農民就要背井離鄉。有了先帝發起的合作社,聖上又免了農稅,而今縱使天災,農人也不至失地。和以前比起來是好了不少。倒是近幾年見到的流浪漢,都是沒地的城裡人比較多。”
聽柯醫生這麼說,老吳也跟着說:“又多虧了蜀王殿下這樣的善人,城中收容無家可歸之人的機構也不少。所以像以前遇到災病大禍也能找到栖身之所,不至于成為流民四海為家。”
山路曲折崎岖,還在擡升地勢,地圖上看起來沒多少距離可實際走起來需要不少時間。在一條小溪邊休息的時候我問:“那和蓮廟是一座什麼樣的寺廟?”畢竟這一路上來,我們見到了不少被廢棄的小廟。
“老方丈圓寂後,寺廟裡的和尚就解散了,寺廟也跟着廢棄。但那邊因為處在深山之中地方幽靜,而且風水不錯,所以也常有雲遊僧人前來借宿。那些僧人住一陣子就會幫忙修繕房屋,住上一陣子後又走人空閑下來。不過也因為這樣和其他小廟不同,雖然常空置但有所維護,所以帶來的結果是路過的流民也會在其中投宿。”柯醫生看着那邊倒塌的土地神像說,“可能那就是所謂的風水帶來的姻緣吧?所以空置了也會吸引這麼多人陸續前來。”
無論天時,縱有地利。但既然作為寺廟能源源不斷引來善良修道的僧人,那也不可能在這樣的地勢上出現如此邪氣。這山地也不如城市,時代也沒有給這裡帶來多大的改變。
我為此一路都觀察周圍的地形覺得也确實是塊福地。北有靠山南廣有氣,溪流環繞山野青蔥,既能靜心修養,又能納入吉氣,再西北而去則臨近藏區,佛教會在此地興盛也是自然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