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申國突然發兵攻打梁國,梁國都懵了,他哪來的膽氣啊?
一開始,梁國都沒把申國當回事,可沒想到,申國不知偷偷摸摸幹什麼了,那些将士變得勇猛無比,以一當十,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兩個多月的功夫就打下幾座城池。
戰報報到王庭,梁王都傻了,确實也顧不上索要梁沐川,一衆臣子開始争論究竟是派大軍支援,奪回城池,還是直接丢了那幾座城池不要,給點金銀把申國打發了算了時,申軍把那幾座城池洗劫一空後,大搖大擺地就離開回老巢了。
梁王“?”
梁國大臣“?”
他們有病吧?
正在他們琢磨着申軍應該就是突然發瘋,已經恢複正常的時候,申軍又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穿過幾座城池又洗劫其他更繁華的城池。
如此幾次三番,梁國上上下下都麻了,他們到底想幹嘛,這麼冷的天,都瘋了嗎?
他們卻不知,之前韫月讓人研究有什麼便宜保暖的布料時,還真叫一個内官給想到了。
這内官原本家窮,才把他賣進宮,但這内官機靈,給家裡賺了些錢,他家裡就養了許多鴨鵝,專供給酒樓做烤鴨烤鵝,每逢屠宰就有很多鴨絨鴨毛,小孩子覺得新鮮都收集起來,獻寶似的拿給内官玩,就讓内官發現這玩意兒真神了,比棉襖暖和多了。
而且鴨毛鵝毛這些本就是丢棄不用的東西,可不就便宜嗎?
他也是謹慎,又試了幾回,确認這東西确實很保暖,就報給了韫月,先在軍隊推行開,确認保暖性之後,逐步推給百姓。
這也是宋軍,啊不,申軍不畏寒冬,堅持不懈騷擾梁國邊境,洗劫城池的原因。
而且,申軍不怕冷,梁軍卻怕,他們又已經知道申軍隻求财,不傷人也不攻占城池,就更無所謂了,不求能打勝仗,隻求快點送走瘟神,不要隻逮着一個城池禍害,趕緊去霍霍别的城池吧。
原本想着,申國國小,搶點錢财就差不多了,他們也不敢幹一票大的,沒想到來年開春,就出大事了。
天氣轉暖,春暖花開,申國國君發國書公告天下,申王攜全國朝臣百姓,自願歸屬宋國稱臣。
天下震驚。
你忘了之前齊、燕、曹、陳、吳幾國君王和王室的下場了嗎?
男丁可是一個活口不留啊。
申王“……”
他當然知道。
可他有得選嗎?
要麼主動歸降,求得一線生機,要麼等着被宋國攻打,王室被屠盡。
半個月後,宋亦浔發王令,封申王為申公,仍可居住申王宮,一應待遇不變,不必送質子入王都,不必将公主送入後宮,隻軍隊全部改由宋軍統領,官員逐步由宋國安排。
且不說周朝皇帝知道後如何氣怒交加,梁王,梁王更慌了。
梁國疆域雖廣,與梁國接壤的國家并不多,原本就隻有皇朝、魏國、趙國、吳國、申國。
現在吳國和申國都歸宋國了,也就是說整個梁國邊境,有三分之一都和宋國接壤,要是宋國真的要來攻打梁國,梁國更無招架之力了。
大臣們都在勸慰梁王,宋國王後可是他們梁國的公主,且天下皆知宋王愛妻如命,怎麼會真的來攻打宋國呢,不怕王後傷心嗎。
梁王當初舍了父女親情不要,也要讓韫月和親,不就是盼着她能籠絡宋亦浔,這樣梁國就安全了,為此他不惜一次又一次地送了許多金銀珠寶。
可結果好像并不好,這眼看着梁國都快被宋國包圍了。
朝臣們趕緊勸說,那時申國都已經占了梁國幾個城池,他們歸附宋國,宋軍全面接管申國,也沒趁機占領那幾座城池,可見是王後的臉面。
說不定将來就算宋王打下天下推翻周朝,還能看王後的面子保留梁國呢。自然,這話他們不敢跟梁王說。
雖然朝臣們各有心思,此刻卻空前的有默契,僅憑一個眼神就意見達成一緻:絕不能讓大王知道申國攻打梁國,極有可能是宋國的主意,否則大王會壞事的。
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一個比一個信誓旦旦,梁王被圍繞着,腦子嗡嗡嗡的,也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就隻還有一個疑問:既然宋國絕無此意,怎麼還不把川兒送回來?
衆位官員齊齊心神一凜,您還敢想啊?要不是您非要接回小王子,就沒申國什麼事了。
丞相上前勸,别讓小王子回來啦,聽說小王子極得宋國太後喜愛,讓他在宋國多待幾年,這樣将來小王子回來了,就算宋王想攻打梁國,看在小王子的份上太後都不許,宋王雖然殘暴,對他生母卻是很孝順的。再說還有王後在呢,小王子多待幾年,王後也會生太子,兩個小孩一起長大,感情好,以後就更不會攻打梁國了。
梁王仔細一想,好像也是這麼個理。
那就,再留兩年?
對對對。
衆人默默擦汗,還好大王好糊弄。
·
自去歲嚴思卿被廢,封了伯爵,宋亦浔想遣散後宮的想法逐漸傳開了。
後宮裡人人自危,卻又無人敢說自己想離宮,畢竟她們這些進了後宮的人,要麼國滅,已經沒有親眷,出宮怎麼活?要麼國還在,可尋常女子被休棄尚且很難有活路,何況被廢的公主;要麼是宋國本國人,但這些女兒,若不是被家裡放棄,又怎會被送進宮?
總之,無人願意離宮,好在,王後沒有逼迫她們。
可有一天,一位姓廖的美人卻來拜見韫月,表示想出宮。
如今韫月已經很了解諸位宮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