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三月,皇室要舉辦籍田禮,親蠶禮,這是每年重要的典禮,由景成帝和吳皇後親自主持。
典禮前,景成帝與陪祀人員需齋戒三日,奉茶女官自要随侍左右,籍田禮在京郊的皇家禮田,秦靜蘭初來乍到,今年由萬朝霞與她二人同去,彩月等人就不必随同。
再說梁素,籍田禮這日,他随同文武百官陪同景成帝參與籍田禮,那籍田禮的祭文是他與王克貞與盧鄂兩位大人共同撰寫。
到了皇莊,梁素聽說萬朝霞也來了,隻是随侍人員實在太多,他并未見到她的身影。
籍田典禮畢後,梁素回到城裡時已近天黑,柳條胡同的各家各戶關着門,獨有萬家的大門虛掩着,梁素他推門進入,隻見東屋亮着燈,想必是聽到推門聲,萬順隔窗問道,“是素哥兒回來了嗎?”
梁素應聲稱是,老馬佝偻着身子從廚房裡出來,他道,“少爺,晚飯在鍋裡熱着,我給你端來。”
梁素點頭,他走進東屋,隻見萬順坐在炕上抽旱煙,他先和萬順打了一聲招呼,回屋換去官袍,又來到東屋,對萬順說道,“今日聽說妹妹也去了皇莊,隻是我卻沒見着她。”
萬順從煙袋裡抓了一撮煙絲放到煙鍋裡,他道,“那麼多人呢,沒見着也不打緊。”
這時,梁素見炕上堆着禮物,他道,“家裡來客人了?”
萬順吐出一口煙,他對梁素說道,“你青州的同鄉送來的,又下帖子接你吃席,你不在家,我就先代你收下了,若是不妥當,你退回去便是。”
他又遞給梁素一張帖子,帖子裡夾着禮單,梁素借着油燈細看,上面送着茶葉,點心,魚肉若幹,還有一些文房四寶,都是一些尋常的謝禮。
今年會試前,青州同鄉會辦了一個讀書會,特地下帖子請梁素赴會,梁素原本推辭了兩回,同鄉會的人又找到萬順,請他幫着勸梁素。
萬順雖不是讀書人,卻也看出來了,這哪裡是讀書會,這些人想請梁素傳援經驗之談,畢竟是上一科的榜眼,那青州的同鄉想找他幫忙,也是情理之中。
梁素為人謹慎,自他進到翰林院,便一門心思的修書,他不願去赴同鄉會,景成初年的科舉舞弊案,景成十五年平安州的替考案,多少無辜之人受到牽連,他亦是想着不日就要會試,憂心和學子們走得太近,給彼此招禍。
那萬順倒沒多勸,他雖比梁素多吃幾年飯,隻是官場上的來往,他也給不了多少助力,梁素這樣穩打穩紮的也不錯。
誰知青州同鄉會的人再三相邀,梁素又見翰林院有不少同僚赴了各自的同鄉會,他實在推辭不過,隻得去赴會。
待他去了讀書會,方才放心,這讀書會弄來近幾屆會試的考題,學子們聚在一起互相學習,氛圍倒也還算愉快。
眼見是正經的聚會,那梁素去了兩三回,也結交了幾個志趣相投的好友,這回會考,青州中了五名進士,隻等三月中旬的殿試。
梁素收起禮單,說道,“倒不用退,是那幾個中榜的同鄉送來的。”
這時,老馬端來晚飯,梁素餓了,先自顧自的坐在炕上吃飯,這些同僚送來的東西,他一向都是交給萬順收着,有的食盒他們自用,有的留着日後送禮,這些人情走動,總是少不了的。
吃完晚飯,梁素與萬順說了幾回話,自回屋歇息。
次日,梁素休沐,晨起,萬順去上衙,梁素在家讀了半日書,出門去赴同鄉的約會。
今年的會試過後,落第的學子們已有陸續返鄉的,隻待三年後再試。
再說那幾位考中的同鄉,皆比梁素年長,他們在京城飛仙樓雅間訂了一桌席面,席上先是談論些尋常家話,不知幾時,話題又說起将要來的殿試。
今年選中殿試的有五十八人,比梁素那一科還多十餘人,其中有一位叫餘嚴甯的同鄉,他最為年長,從懷裡掏出一張紙,說道,“我們一起拟了幾個題目,也不知有沒有沾邊兒的,還請梁大人幫着參詳一二。”
殿試的題目,由六部幾位大人共同拟定,最終由景成帝定奪,梁素一看,他們商議的題目涉及甚廣,有農業,經貿,法治,當年梁素做的議題變法也在其中,這些題目是曆年來考題的要點,皆有考中的可能。
梁素想了一想,說道,“這些都皆有可能中選,隻是我的拙見,不如再多加一道議題。”
坐在梁素對面的同鄉,名叫張會的連忙問道,“什麼題?”
梁素認真的說道,“軍事。”
張會疑惑說道,“我大邺國富力強,多年不曾有戰事,涉及軍事的策論已有多年不曾出現在考題裡。”
梁素說道,“去年安定多年的雲州又起戰事,雖說戰事已平,我大膽猜測,說不得這次會出與此相關的考題。”
幾人竟覺得梁素此言有理,一直又有些慌張,隻因他們幾人為了接下來的殿試,根據曆年考題,做了多篇策論,卻從沒做過類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