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道菜易做,講究的是第三道菜,将雞肉做出豆花的口感,清淡醇厚,口感滑嫩,最适合宋老太太食用。
雞豆花需用新鮮的老母雞,先在清水中浸泡清洗幹淨,切出雞脯肉,将剩下的雞身切塊焯水後,放入鍋中熬制湯底,大火燒開,小火慢炖。
接着處理雞脯肉,順着紋路将雞脯肉切成片,切肉時将筋膜取出,再将菜刀翻轉,以刀背将雞肉剁成茸,然後用刀刃輕輕地将雞茸刮出,再一次将肉中的筋膜去除後,繼續以刀背剁肉,直至将雞脯肉剁得足夠細膩,放入篩子中,擠壓過篩,确保雞茸足夠細膩,不留筋膜。
将剁好的雞茸盛入碗中,加入清水、雞蛋清、鹽、味精攪拌成漿,放在一旁備用,此時雞湯也熬足了時辰。
揭開鍋蓋,濃郁鮮香的雞湯味撲鼻而來,雞豆花用的湯需夠清亮,炖好的雞湯還需去油去膩,才能保證雞豆花清爽的口感。
若想做出茶色的清湯,就得往湯中加肉,盧曉曉一早就使竈房上的婆子準備了一碗豬肉糜,一碗雞肉糜。
将豬肉糜加清水調制成漿,倒入雞湯中,沿着一個方向輕輕地攪拌,讓肉糜均勻的混入湯中,繼續以小火煨湯,待肉糜漸漸浮出湯面,變成肉餅狀,将肉糜撈出,此時的雞湯已變得清亮,湯中大量的油脂和雜質已被肉糜吸出。
再用同樣的手法将雞肉糜加入湯中,進一步的去油去膩。雞肉糜不僅能去油、去雜質,還能給雞湯提鮮。
最後再将雞湯過篩,将湯中的肉糜去除,制得的湯如清茶一般,口感清爽,又足夠鮮美。
将清湯盛入小碗中。接着取一爐子,上架一隻小鍋,放入茶湯煮沸後,改成小火,用勺子将茶湯打出漩渦,倒入雞茸漿,待雞茸漸漸凝聚成豆花狀時,舀出盛于湯碗中,再放上一顆紅枸杞和一顆青菜點綴。
盧曉曉将三道吃食分裝到碗中,便請小廚房外等候的婆子去報予管事,管事又報予宋老太太院裡的管事媽媽。
不一會兒,宋老太太屋裡的大丫鬟領着幾個小丫鬟來了,将做得的吃食端了走,讓盧曉曉在小廚房裡候着。
過了約摸一頓飯的時間,大丫鬟來喚盧曉曉,說是老太太要見她,便領着盧曉曉到了院裡。
今日的吃食做了四份,盧曉曉想着是跟上回一樣,另外的三份是給宋老爺、宋少爺和宋小姐準備的。
到了膳廳,發現坐着的均是女眷,除了宋老太太,還有宋夫人和宋小姐,以及一個不識得的婦人,這婦人坐于宋老太太左邊側,衣着不如宋夫人華貴,但氣勢卻更勝一籌。
“來,給你介紹下,這便是盧小娘子,别看她年齡小,做的吃食可好了,今日你來是趕着了。”宋老太太對那婦人說道。
“我這是沾了老太太的福氣,不然哪能吃到這樣好的吃食呐!這粉絲吃起來都比鋪裡吃的要滑要香。”那婦人笑道。
“就屬你會讨老太太歡心,在我那處聽說老太太這有好吃食,巴巴地拉了我過來,好在老太太不嫌咱叨擾。”宋夫人打趣道。
“昨日粉絲工坊開張,我家老爺回去說,這工坊的東家中,有一小娘子,年齡小,卻了不得,在鎮上開了間吃食鋪子,做的吃食可好了,囑咐我定要到盧記食坊瞧一瞧。今日趕巧碰到小娘子過來給老太太做吃食,我自是要腆着臉來跟老太太讨口吃的。”
“你們來跟我這個老太婆吃飯,我歡喜得很,吃東西就是要熱熱鬧鬧的。”
老太太接着又道,“盧小娘子,這位是馬夫人,她啊,是鎮上裡長的娘子。”
盧曉曉給馬夫人見過禮,又問老太太和幾位夫人小姐今日吃着可好,可還滿意。
“聽丫鬟說這雞豆花是雞肉做的,可是真的?這雞肉竟能做出這樣細膩滑嫩的口感。”老太太很是喜歡雞豆花。
“回老太太的話,這雞豆花确實是用雞肉做的,将那雞脯肉剁成細細的肉糜,再經過一番處理,才做出這碗湯清肉白的雞豆花。”
“盧小娘子心思巧的很,做出來的吃食是又好看又好吃。就拿粉絲來說,那看着是晶瑩剔透的,聽我家老爺說昨日是縣裡的主簿來揭的牌匾,那牌匾上的字是縣令親自寫的呢!縣裡啊,還把這工坊開張的事通知了商會,昨日來了不少商戶呢。我家老爺還說,小娘子年齡雖小,這做生意卻是老道,叫我多學學呢!”
“謝馬夫人誇,小女是個沒見識的,隻會做吃食。這工坊開張都是元老爺和元大少爺張羅的,我是什麼都不懂,見昨日來的人多,光看了個熱鬧。”
“盧小娘子好本事,打通了縣裡的路子,這是看不上宋家和我這小小的裡長娘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