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杜家村,盧大娘子已經熬好了粥,雖沒有熬出隻聞米香、不見米粒的毋米粥,但是米水也融合得足夠涮菜了。
将鎮上帶回的菜一碟碟擺好,又調制好料汁,把鍋架到四方的烤火架上,下面起一盆炭,就可以吃了。
先是一人喝了碗養胃粥,然後将白貝倒入鍋中,等貝殼開了口,又煮了片刻才撈起來。
海鮮價貴,買的不多,一人隻分了兩個,這白貝主要是為了奠定粥底的鮮味,鮮美多汁的貝肉讓人打開了胃口。
然後将剝了殼的河蝦下到鍋中,淡青色略透明的蝦子淹沒在純白的粥水中,粥水咕嘟嘟地冒,不一會兒,鍋中的河蝦就變成了紅色。
夾起一隻帶有粥水的蝦仁,蘸上秘制的料汁,送入口中,蝦仁嫩滑有彈性,味道鮮甜,加上料汁的鹹鮮,激活了味蕾。
撈完河蝦,就開始吃魚片,輕薄透明的魚片下到鍋中就略微打卷,變了白色。除了魚片,還有盧曉曉做的手工魚丸。
一大早,盧大貴就買回了兩大條草魚,盧曉曉又是挑魚刺,又是刮魚肉,然後将刮下的魚肉用刀背剁成魚蓉,再反複揉打上勁,加入調料,擠入沸水中,做出一顆顆色澤潔白、口感細膩、鮮香滑嫩的魚丸。
手工魚丸既有魚的鮮味,又不像魚肉般綿軟易碎,肉質清脆有彈性,一口一顆,吃起來痛快極了,不一會兒,一大盤子的魚丸就被吃了精光。
“這手工魚丸的口感竟跟魚肉完全不同,上午曉曉又打又錘的,費了好大勁,我還說咱家也不是那精緻講究的大戶人家,不用費這功夫。現在看來,幸虧曉曉沒聽我的。”盧大貴感慨道。
“這吃食的東西往後就聽曉曉的,你燒個飯都燒不明白,瞎出什麼主意。”盧爺爺說道,接着問起了鋪子的生意。
每次聽說鎮子上的人喜歡他孫女做的吃食,他就覺得自豪極了。
說段子、講故事那就要看盧二郎了。每回盧二郎講故事,說的那叫一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隻是細節描述的少,讓人總覺得缺些什麼。如今多了趙杏花,他一邊說,趙杏花一邊補充細節,讓人聽得那叫一個痛快。
盧大娘子一邊聽,一邊給人盛粥,吃了魚肉、魚丸,就該下雞肉塊了。雞肉不易煮熟,等着的時候,正好喝碗鮮味粥。
盛了粥,鍋裡的粥底已是不多,盧大娘子加了新鮮粥底,煮沸後下入腌制好的雞肉塊,隻等雞肉慢慢煮熟。
盧曉曉和盧春芬則去了竈房,打算做道蝦油拌面做主食。河蝦的蝦頭蝦殼,特意囑咐盧大娘子留了出來,這可是烹制蝦油的好材料。
燒柴起火,鍋中倒入足量的菜油,将洗淨的蝦頭蝦殼放入鍋中,反複翻炒,直到蝦頭慢慢變成紅色,再用鏟背按壓蝦頭擠出蝦黃,小火熬制約摸一刻鐘的時間,等油沸騰,蝦油變成紅色,加入大蒜、姜片、花椒,少許鹽,反複煸炒,爆出香味後,蝦油便熬制好了,然後将油渣濾出,放到一旁備用。
盧曉曉在這邊熬制蝦油,盧春芬便在那邊擀面條。面是晚食前揉好的,放置了兩刻鐘,已經足夠醒發,再揉搓成團,用擀面杖擀薄,然後撒上幹面粉,将擀面杖卷入面中,反複推卷,最後将擀好的大面片折疊後切出面條。
等盧春芬擀好面條,盧曉曉剛好把一鍋水燒開,抖落着把面條下入鍋中,以小火煮至面條浮起,輕輕攪動,面條熟透後,用笊籬撈出瀝幹水分,盛入盆中,淋入調制好的蝦油,盆裡的面條均勻的拌上油,油亮噴香。
兩人動作快,一大盆蝦油拌面做好,也不過一刻鐘的時間,回到堂屋,鍋裡的雞肉剛剛煮好。
“曉曉、春芬快來,雞肉熟了。把拌面給我,你兩先坐下吃。”盧大娘子招呼道。
盧曉曉把蝦油拌面遞給盧大娘子,道,”二伯娘,這拌面趁熱好吃。”
“曉曉,這就是蝦油拌面嗎,太香了,真是用蝦頭蝦殼做的呀?”盧二郎一下子就被紅紅亮亮的蝦油拌面吸引住了。
“想不到往日裡沒用的蝦頭蝦殼還有這大用處,這蝦油拌面聞起來還真有蝦的味道。”盧大娘子道。
盧曉曉讓她留蝦頭的時候,她還很是疑惑,看來往後這吃食方面定要好好聽曉曉的。
“這蝦油不知道能不能用來拌粉絲?”盧大富問道。如今制作粉絲已經成了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若是有更多的菜品推出,粉絲也會賣得越多。
“那自然是可以的,二伯倒是提醒我了,有客人問粉絲能不能單賣,幹粉絲易存放,我看不若多做些,往後咱在鋪子裡賣些幹粉絲。”
“這主意好,如今粉絲在鎮上獨一家,既能做主食,又能做菜,定是好賣的。”盧二娘子道。
“我看不止鎮上獨一家,在這青陽縣都是獨一家呢!我招待過好幾個縣裡的客人了,都問我這新鮮吃食是什麼呢!”
趙杏花道,她與盧二郎的一番配合,跟盧家人熟悉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