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微學堂這一桌,除了方卓言,還有杜子柏,以及去過杜子柏婚宴的兩人,一個是張彥文,還有一個是那日使馬車的同窗,叫宋博文,與宋連玉是遠親。
方卓言是盧三郎拉來的,與另三人并不相熟。這盧三郎自打去了學堂,就發現這方卓言學習努力,學識突出,一心想要結交。
要與優秀的人做朋友,這是姐姐說的,盧三郎一直很好的執行。
住到鎮上後,盧三郎每日放學都多留了一會,見方卓言每日學到學堂關門才離開,便鼓起勇氣去請教問題,就發現了這人面冷心熱,這才把人拉了過來。
“我姐說今日開張,送咱一隻烤鴨,一會就送過來。”盧三郎小聲的跟同窗說道。
“啊,怪不得你剛才不讓我們拿炙鴨卷,有這好事也不早說,我把馄饨都吃完了。”别人還沒吃兩口,這宋博文已是哐哐哐地吃完了一碗馄饨。
“我讓你慢些吃了。”盧三郎道。
“我以為你又要拿□□脍細那套說我呢!”
“我們都猜到了,就你滿心都是吃的,那正好我們多吃一些。”張彥文笑道。
沒一會兒,盧曉曉端上了一盤外焦裡嫩,香酥麻辣的椒鹽鴨架,為了讓客人好入口,鴨架塊被剁成了順條的小塊。
椒鹽特有的椒香味令人垂涎,宋連玉示意同窗趕緊嘗嘗,吃一口,隻覺得香、辣、爽,比幹鍋兔還要過瘾,要是有酒就很美了。
不一會兒,宋連玉這桌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嘶哈嘶哈”聲,大庭廣衆下發出這樣的聲音略有不雅,可大家都停不下來,這椒鹽鴨架太讓人上頭了。
明微學堂更饞了,好在盧曉曉沒讓幾人久等,沒多久就端來一隻烤鴨。幾人近距離看片鴨,再一次被盧曉曉出神入化的手藝震撼到。
“曉曉,你可太厲害了!”杜子柏贊道。因婚宴辦得好,他妻子和妻子的娘家都覺得有面子,兩人的感情如今是好得很。
“姐。”盧三郎眼睛亮晶晶的看着盧曉曉,他讀書也要像姐姐做菜一樣厲害。
坐在不遠處的段默蘇,耳朵動了動。
這兩桌的動靜引得旁人頻頻張望,人少的、沒錢的隻能偷偷咽口水,人多的、不差錢的當即也點了一隻烤鴨,其中就有江大爺一桌。
盧曉曉給明微學堂一桌推薦了一樣的椒鹽鴨架,給江大爺推薦了奶白醇香,鮮香味濃的鴨架湯。
這炙鴨一賣,那是帶起了盧記食坊的流量,這店裡的人,吃了的回去跟人誇滋味好,沒吃的回去跟人誇手藝好,盧記食堂的炙鴨在小範圍裡出了名。
到了晚上來的人就更多了,也不需要盧二郎在巷口繼續吆喝,鋪子裡的客人就坐得滿滿當當的,吃上一碟炙鴨卷,圍觀一次片鴨的手藝,也能回去說自己吃了盧記食坊的招牌菜果木炙鴨了。
盧家的每個人都忙的不可開交,盧春芬和趙杏花回去後就更忙了,盧曉曉是連軸轉,放學回來的盧三郎也成了店小二,但每個人都洋溢着喜悅的笑容。
等到客人漸漸離去,已是戌時,盧二娘子幾人洗碗擦桌,收拾鋪子。
盧曉曉将做炙鴨卷剩下的鴨架,斬成大塊,放入鍋中大火煸出油脂後,加入蔥姜煸炒去腥,再倒入開水,熬上一刻鐘,最後放入洗淨的白菘。
又從烤爐中取出烤鴨,片成鴨肉片,再把鴨架斬成塊,油鍋一炸,椒鹽一撒,噴香的椒鹽鴨架就做好了。
等盧二娘子幾人收拾妥當,晚食也做好了,有肉、有菜、有湯、還有下飯下酒的鴨架子。
幾人總算能松快地坐下來吃飯了。
青陽縣裡的元家,氛圍可沒有這麼松快了,對元家來說,這是一個不平凡的中秋。
事情回到中秋前三日,元家大爺在堂屋來回踱步,時不時的向院門口張望,嘴裡呐呐道,“這時辰也差不多了吧,怎麼大郎還不回來?”
“你快坐下歇歇吧,我都快被你晃暈了。”元大娘子喝了口茶,壓了壓緊張的情緒。
“我歇不下來,這可是關系到咱知味齋在青陽縣的點心鋪子裡能不能排上名号,若是被中秋宴選中,咱知味齋可就出名了。”
“爹,别着急,知瑤她爹吃過咱家蓮蓉月餅,說好吃呢!”元明月道。知瑤便是韓縣丞家的女兒。
“來了來了,老爺,我瞧見少爺他們回來了。”在院門外守着的小厮跑過來說道。
不出片刻,元大郎的身影出現在門口,臉上充滿了喜色。知道家中等得心焦,三步并兩步地到了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