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看着這對兄妹頗有默契地彼此安排,馮緯不由啞然失笑,随即半應了下來。
之所以是半應,馮緯道:“我奉王爺之令在京行事,難免有公務在身,恐怕不能每日到府中來,還請三郎與佩娘見諒。”
執佩登時有些慚愧,确實,馮緯作為漢王帳下聽令的記室參軍,又是漢王府目前在京師的實際主持者,多少事需要他奔走決斷,自己隻想到與哥哥的學業,未免太過狹隘,連忙起身道歉。
馮緯卻是不甚在意,商議下來,他可以三五日到王府一次,姬弘已經覺得頗為麻煩他,十分不好意思。
馮緯擺了擺手,卻是提起另一件事:“三郎,陛下先時在宮中曾許你江洲郡王之位,王爺自西蜀有信來,是叫你上書辭了。”
說着,馮緯遞上了書信,這封信明顯是寫給姬弘的,姬弘匆匆一看,立時道:“陛下本就是因着阿父在西蜀軍功才肯蔭賜,既是阿父之意,我稍後便上書請辭。”
執佩卻是若有所思,馮緯看了她一眼,才同姬弘道:“便是在下,也贊同王爺此議。”
執佩也點頭道:“當此時節,漢王府确實不宜再多生枝節。”
畢竟,先前那個連環陰謀才過,也不知道漢王連同他的心腹們有沒有能成功定位到背後之人,對方所謀甚大,一擊不中,豈會幹休,姬弘這個江洲郡王還不知道會生出什麼事端來。
隻是對姬弘個人而言,有沒有爵位,還是不一樣的。姬弘自己卻不在意罷了。
馮緯笑道:“王爺之意,若三郎你辭了這江洲郡王,他歸京之後再為你請封世子。”
姬弘自然沒有什麼想法,一切由漢王決定就是。
執佩卻有小小的詫異,這是在……安撫她這哥哥嗎?還是娘親不在了,她這便宜父親良心發現,要保障嫡子地位?還是有其他打算?
漢王,怕也不隻是一介軍中莽夫。
不論怎麼說,這對姬弘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姬弘随即問起另外一事:“阿父信中并未提及軍務,”他猶豫了一番才問道:“裴大人昨日已然來蔔過葬日,定在十二月十八,阿父可來得及送阿母最後一程?”
馮緯一歎:“徐氏在西蜀經營多年,西蜀之地,若要悉數平定,尚需時日,我會信中回禀王爺的。”
接下來的時日,馮緯如約三五日一登門,隻是卻不像執佩設想的那樣說些朝局動向,反而更多地說起了大周立國之事。
執佩也是到了此時方才知道,姬氏一脈沿襲自上古周天子,前朝因功得封一地,前朝末代帝王倒行逆施,天下硝煙四起,今上才在封土諸民擁戴下,與各地諸侯誓約立國。
這也便解釋了為何還會有異姓王這樣的遺留,蓋因上古周天子便是将天下分封于諸王,今上立國之初沿襲了這一做法而已,卻是留下無數隐患。
這些事情不過就發生十幾、二十年前,于當前時局影響極重,執佩便也不再計較馮緯不講時局之事了。
随着對大周立國以來這段短暫的曆史了解,天氣漸漸入冬,姬弘與執佩在王府守孝,雖然按照禮制仍是草席磚枕,衣食簡單,可終究不能叫他們凍着餓着,日子一日日接近了漢王妃送葬之日。
待到臘月十四這日的傍晚,非但是主持送葬的禮部官員,許多賓客也悉數抵達。最終禮部選定的墓地在西北面的九嵕山,這也是今上為自己營建的陵墓所在,恐怕未來大周姬氏的皇陵都在九嵕山方圓幾百裡之内。
那地方距離帝都卻仍有百裡之距,路途遙遠,送葬隊伍不可能行得太快,是以需要提前幾日出發。
執佩這才知道之前大奠的陣仗實在算不得什麼,蓋因大奠是在頭七之日,許多皇室成員、官員親眷光收到消息便不止七日,現在按照一品诰命之禮下葬,蔔得的葬日是要通報的。
别的不說,當今天子存活至今的女兒尚有七人,便有六位公主親自到場,還有一位公主在病中,便遣了自己的兒子兒媳親自到場,其餘如親王便也有三四位。
當夜便先是啟殡,将靈柩自府内請到府外,啟程先往宗廟祭拜,這一路,由金吾衛開道,本已是宵禁,除了這一路浩蕩的送葬隊伍,亦并無旁人。
姬弘身為嫡子,奉着燎重走在最前,稍後是燭火,再後才是棺椁,執佩卻是隻能跟着其餘女孩子坐在白轺車中,兩個女孩看起來已經有十一、二歲,另一個年歲小一些也有七、八歲,分别名喚蘭娘、珍娘與秋娘。
至于一段時日不見的五郎,他看起來沉默了一些,隻看了看執佩,便率先上前面一輛白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