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把眼光拉的更久遠些,從執行效果,甚至從結果上來看,之前的制定下來的這條規定,竟然還是利大于弊的。
畢竟,殷氏當初設定這條族規的第二條大的相關背景就是,這個家族處在飛快地上升期或者是動蕩之後迅速地恢複期。
任何一個家族在遭遇社會動蕩或者戰亂之後,不管是精英人口數量還是新生兒的人口數量,都面臨着一個極大的挑戰。
新生兒的人口數量和青壯年精英的人口數量急劇減少,都會對這個家族的發展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家族新生兒的人口數量降低,很顯然,會導緻這個家族的後續發展需要的新生力量的後繼無力。
而在戰亂中大量消亡的青壯年精英人口數量,對各個家族來說,面臨的危機會更加急迫一些。
一旦戰亂平息,世家大族想要在戰火消弭的和平年代初期,迅速且強勢地在剛剛建立好的政權中站穩腳跟,就需要大量的,本家族的青壯年精英。
太過年邁的不行,戰亂剛剛消弭的時期,百廢待興,諸多事項需要一一理清盤順 ,新生政權需要的人才,則也需要有能與這龐雜事務所對應匹配的上的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頭腦 ,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處理這如一團亂麻的新生政權的諸多事物 。
太過年幼的則也不行,百姓中常說的俗語裡有一句很淺顯的能說清楚此間道理的俗語:所以上無毛辦事不牢 。
朝堂,其實是一個很講求資曆以及年紀的地方 ,除了少數的一些才經絕豔的天才們以外 ,他們可以在極其年幼的稚齡,便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和追随,但與大部分的人而言 ,威望和年齡是兩個關連極為緊密的,且互為正相關的兩件事情 。
說得更加清楚些 ,就是一個人的威望,會随着他的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加重 。
故而,上面的這些條件互相疊加,篩選出來的人員,就是一個家族之中最當年的那些精英。
而這個年紀的精英們又處在一個,他們的下一代要不然就是剛剛迎來新生,要不然是自己年幼的長子或者次子急需 父親,這個男性長者的參與與陪伴的時間段上。
但是沒辦法 ,已經遭受過戰亂打擊,導緻勢力和實力大減的氏族急需的就是發展 ,若是發展壯大家族需要取舍 ,那便取舍。
哪裡阻礙氏族的發展,便舍棄哪裡,别說隻是舍棄一部分孩童幼年時期阿耶的陪伴,就是說直接舍棄部分人員,家族,尤其是想要發展的世族,那也是說舍棄也舍棄的。
況且沒了阿耶,還有他們阿姆 ,還有族内的學堂 ,還有為他們啟蒙的夫子,有這麼多人的陪伴,少他阿耶一人不算少。
既然家中男子都被拉去朝堂出仕為官去了,一地的豪強大族,府内動辄幾十上百号人員需要調度調整,還有族内的各項生意和鋪子,也需要一些和這些出仕為官的男子們從屬于同一利益集團的人,經營維系。
所以這些家族的當權者們便看到了他們的發妻。
和他們天然屬于同一陣營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他們的結發之妻。
極為自然的 ,各家大族的家主發妻們也就接過了管理族中人員,經營族内各類田産鋪子 ,和撫育家中子嗣的擔子。
多代延續下來,在朝為官的族中男子們便發現,這樣的配置竟然形成了極為穩固且合理的家族發展模式。
家中的一切由女方打理,還是和自己休戚與共的發妻,沒有比這類更讓自己放心的人了 。
這樣的情況下 ,家中男子的勞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 ,他們可以在自己的阿姆 ,阿姐 ,甚至是年歲相近的妹妹的扶持下 ,專心緻志的去研讀初始圍觀所需要的史書論策 。
而反過來 ,人的精力若是集中于一項 ,那邊在這項中極容易獲得相應的成就 ,簡單來說 ,家族的各支男子就有更高的概率和更大的可能性為官做吏,進而這個家族也會獲得更大和更高的權勢。
而且于女方而言,他們發現将家族的全部事務交給女方,讓女方進行打理處置,男方全然退避的情況下,對于管理家中事務的主母,行使其權利時更為順暢。
這樣做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朝堂之中的道理也是一樣 ,一家之言 ,在接下來的執行過程中 ,确實會更為順暢,因為管理和發布指令的權力變得集中了。
所以當初在設定此條族規的時候,殷氏祖先也隻是為了讓家族每個人各司其職,更好地發揮其在職位上的功效和作用。
但在後來的曆代推行中,他們還似乎隐約發現了更為隐秘且恐怖的,隐瞞了世人許久的彌天大謊!
這些暫且不論,且說當殷父開口時的那一刻,這件事的意義便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