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民風光進京後,第二日便被子晝诏進了宮中。
據說當天兩人從早上談到了深夜,飯都沒吃。
如此三日,安立民都入宮給皇帝講學,皇帝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可就在子晝想給安立民加官進爵的時候,他卻拒絕了。
“立民愛卿,為何要拒絕呢?你與朕意見相合,若是我們聯手,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皇上,如今您隻是聽了我的想法,被我的想法打動,認為有機會,可是臣需要皇上您完全的支持,而不是僅僅讓臣一試,若失敗了就調轉方向,如此原本可以成功的,也成功不了了。”
“朕自然是支持你的。”
“那麼臣請問皇上,如果在實施政策的時候,您的妻子,您的摯友都反對,您該當如何,會否動搖?如果在新政頒布之初,百姓反對,百官反對,收效又不夠快,您又該當如何?如果您無法排除非議,有一定要将新政推行下去的決心,便算不得完全的支持,沒有完全的支持,臣也無法将事情做成。”
“好!立民想得透徹,朕明白了,朕會給你授權,請你放手去做,朕也給你時間,三年後見分曉,可好?”
“如此臣便可安心了。”
安立民于新政早已有成熟的計劃了,依據這麼些年他在地方上的經驗,他認為自己有把握,改革稅制、土地政策等等,是定可以讓國庫豐盈起來,也讓百姓生活富足起來的。
可是這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大臣後知後覺,開始上書,請求罷免安立民,其中也包括司大人。
司大人認為,國家能産出的糧食、貨物等是有限的,怎麼可能兩全其美,餅就這麼大,交上去的多了,百姓必然要遭受盤剝,不是簡單改革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但是安立民又拿出自己在地方上的成功經驗,堵住了衆大臣的嘴。
這期間,子晝也有過猶豫,他當然也知道,安立民在地方上不全是成功的,失敗的例子皆很是慘痛。
但是安立民為他畫出的圖景太過誘人了,國庫充盈,兵力強盛,收複失地,完成本朝所有帝王都沒有完成的偉業!
安立民心裡也清楚,皇帝的話不能全信,雖然皇上嘴上說完全支持自己,可上下嘴皮子動一動的事,沒有那麼牢靠,他需要皇帝當衆表态。
就在這時,出現了阿年案。
案子本身并不複雜,阿年是地方上一個小門小戶家的姑娘,長得美人也潑辣,卻被許給了當地一個窮農戶,她很是不滿,便背地與情夫苟合,兩人竟密謀要殺了丈夫,可是兩人失了手,沒有殺死丈夫,卻被丈夫反告了。
本來這個案子清清楚楚,就是阿年謀殺未遂,可是在審問的過程中,這個阿年供認了犯罪的事實。
地方官也不知是想幹票大的還是怎樣,判定阿年屬于自首,可這個判決結果下來,卻被刑部打了回去,刑部認為這不算自首,而這位鄭姓地方官曾在大理寺任職,對刑律最是熟悉,一番辯駁竟将這個案子捅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便将案子交給了安立民,這安立民便舉薦了司大人一起審理,美其名曰擔心自己一個人會有失偏頗,實際上他很清楚,司大人是認可刑部的判決的,這如何能認定為自首呢?于理不合嘛!再說了,認為是自首的理由,是大周朝的律典文本規定,犯了殺人案子自首,可降為傷人,這裡也沒說清楚自首的情節,隻是這些人依據這是殺人案子,來推說要降為傷人,這不是歪曲嘛!
司大人還是耿直,積極向皇帝陳情,可安立民不動聲色,繼續沿着地方官的思路,又複述了一邊認定自首的理由。
司大人本以為自己勝券在握,這樣的案子,如果認定為自首,那以後百姓殺人,隻要認了罪,都可以倒推成傷人,必會禍亂天下,皇帝不會這麼昏庸!
可沒想到,皇帝這次竟堅決站在了安立民一邊,認可了自首成立,還将那位鄭姓地方官一舉提拔成了大理寺的二把手。
如此朝中嘩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皇帝已經選擇和安立民共乘一條船了。
這件案子蓋棺定論之後,安立民就加快了清除異己的腳步,他接連拿幾個谏官和文臣開刀,幾乎到了隻要與他意見相左,就會被貶谪的地步,這樣一來,除了位高權重,他輕易動不得的官員,其他的要不是被他貶了,要不是早就不敢說話了。
司大人對朝局感到絕望,也便請辭回了洛陽老家,專心修書去了。
與此同時,安立民的各項政策也都強力推行了下去,包括科舉,也将他的著述作為必考的教材。
“皇上,這般推行新政,恐有不妥啊!”承簡原依照着趙公君的話,一直沒有在這場争鬥中發聲,可現今他實在忍不住了,還是出言勸谏了。
“新政本就激進,若推行起來也如此雷厲風行,不叫底下的官員和百姓喘息,恐怕越往下就越變了樣,皇上切不可急功近利啊!”
“你說變了樣,可有證據?”
“皇上莫不聽聽百姓的聲音?”
“朕不用聽,今年國庫存銀大大增加,這就是證明,立民的新政效果不錯。”
“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