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不成如今的國子監,不教人學問,而是專職人力輸送去了?
穆檀眉略略一沉吟,忙作揖道:“座師大人因何不屬意學生入監學,可否明示?”
丁淳亭盯着她看了片刻,故意将話說重。
“你是解元身份,真要歲貢依入監學,合情合理自該選你,可我醜話在前,倘若你進學後過些日子,去了六部曆事,那可就趕不上今年的恩科了。”
他最後諄諄善誘道:“你雖年輕,可我觀你文章火候,已能下場一試。”
穆檀眉恍惚了一下,她雖早就決意來年春闱下場,沒想到親耳聽見丁右侍郎這等名儒肯定,難免心中有些激蕩。
轉念暗暗思忖,我朝國子監的選材多為“舉監”,“貢監”等形式。
舉監顧名思義,至少是舉人往上,在會試落榜後轉而被納為生源;丁右侍郎方才提起的貢監則更多樣,雖也有恩貢這樣的特例,但如選貢這等依入方式,大多還是通過各地官學的選拔。
她在海右省鄉試期間,參觀濟州府學時還曾讨論過這一點。
是以她想依入監學的請托,雖是借了夏遠徵的方便,可本質上還是有别于那等高門子弟承蔭常走的“蔭監”,或是捐資得來的“例監。”
實則是為她來年春闱之前,能夠跟從名儒授課講學,做足準備罷了。
然而丁右侍郎卻一口一個“曆事”,俨然不知為何将入國子監學與其關聯起來。
她若有所思,《朝選舉志》中有“科舉必由學校”一句,實際本朝立國以來,因前朝遺臣要麼殉國喪亂,要麼被罷免,是以開國祖帝憂國之百廢待興,朝中空曠,便依此志中的下半一句“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承襲了前朝的曆事選官制度。
說的是官員出仕必為科舉出身,但正統進士以外的,如舉人監生,各地官學貢監等等,也有出仕做官的機會,至于其餘地方官學的生員卻基本不受考慮。
這種方式就是“曆事”。
通常國子監生在監學曆滿學年,考試的核準之後,就會被輸送選往各處“曆事”,上至京中“六部”,下達“省府州縣”等根基衙門去出仕當差。
前朝一直取用此制任官,便是所謂的“三途并用”,指一途為進士;另一途為舉人,貢生,儒士;吏員則為第三。
本朝開國後增改了“曆事”任選資格上的詳細規制,沿用多年,效果顯著,極有效的緩解了新朝因選拔不及,人手不足,緻使中樞空虛,基政停擺的困境。
隻是制度雖好,仍有弊端。
穆檀眉心念急轉,傾身向前,語調幹脆地蹙眉訝道:“座師大人口中的國子監曆事規制,不是因着先帝年間官員囤積,早已廢止了嗎!”
丁淳亭目光一凝,在她面上逡巡片刻,方才沉聲。
“正切此題!”
他在權力中心斡旋多年,豈會看不出穆檀眉居然當真不知此事,隻消一沉吟後,當即将内情盡數講清。
“曆事規制曆經數百年發展,到了先帝朝,其因選取出仕的門檻較低,曆事考複過程标準不一,是以滋生出了無數?類似賣官鬻爵?的陰私,更兼三年再三年,就有正經的新科進士授官選取,也應了你方才提到的‘冗官’難題。”
穆檀眉聽得暗暗點頭,這是依了‘祖宗監規’中:國子監生擇拔撥送至各級衙門曆事,若有累考居優,治行著聞者,經奏準考複得實,可堪任用,即奏送吏部聽選的一套流程。
雖則此過程比之正經科舉,要輕松不知幾何,卻也不是一日千裡可成。
正所謂“監生養十年而後撥曆”,其後曆事期間,仍要經過如“正雜曆,長短差”的數年月差遣考勤,并非容易之事。
可本朝傳代至今,早已基業穩固,人才濟濟。
這套舊時選拔規制,自然到了過時的時候。
若将話挑明了,便是誰啟用這昏招,要麼是敝帚自珍,要麼是那軟耳根到這會兒子又對人謀聽計行了!
隻是這麼善于聽話,卻不像是璟帝作風。
穆檀眉腦海裡飛快盤查一遍,一時倒沒比對出哪個皇帝兒子,像是這樣教人好揉搓的脾性。
就連那一貫溫順恭儉的三殿下,不也是個咬人不叫的性子嗎?
對坐的丁淳亭見她不過須臾疑思,頃刻就醒轉明悟過來,心裡歎一聲後生可畏。
“你應該猜到了,近來朝中對‘曆事’一制,大有複啟的意思。”
他撫了撫官袍,徐徐講述,“這本是無稽之談,恰在如此時局經人推動,短短時日,動作極大,風聲漸盛,也許就成了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