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問張良:“韓信素來兩面三刀,他來不來對寡人的大業毫無影響。彭越一心待我,如何也不來?”
張良回複道:“這是人性使然。彭越為您立下赫赫戰功,您卻隻給他做了一個小小魏相,着實令忠臣寒心啊。韓信忘恩負義,齊人又狡詐多端。大王迫于形勢,允許他自立為王。如今您與楚國開戰,韓信一定是想着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
劉邦:“這個豎子,遲早宰了他。韓信背叛我,彭越被他教壞了,也背叛我。”
張良:“道理是這個道理,此時天下未定,不到翻臉的時候。”
劉邦:“為之奈何?”
張良:“韓信是楚人,臣打聽過了,他在家鄉名聲很差,鄉鄰們鄙薄他的為人。楚地廣人稀,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極難管理。大王不如改韓信為楚王,他根基淺,随時可以廢了他。彭越本質不壞,他平定梁地有功,大王卻沒有給他任何封賞,難免心理失衡。”
劉邦:“就照子房說的辦吧。”
他寫下帛書,命使者分别給韓信、彭越送去。
他封彭越為建成侯,并與彭越約定,如果戰勝楚國,就将楚國睢陽以北各城池分封給彭越,令他為梁王。
給韓信的書信中說義帝熊心被項籍刺殺,西楚得國不正,此番若打敗項氏,就會把韓信過繼給後楚懷王,并且把廣袤的荊楚大地都作為他的封邑,世襲罔替。
韓信、彭越二人收到漢王的書信後,立刻揮師南下,襄助漢王。
漢王伐楚,英布率先響應,他帶兵重返九江,攻下幾座邊境城池,九江大片區域仍舊在楚軍被楚軍占領,英布無計可施。漢王四年七月(前203年),劉邦将九江所在的整片淮南地區都封給了英布,尊他為淮南王。
為表示誠意,劉邦親自寫下封王的诏書賜給英布,隻待他日登基,加蓋上皇帝的寶玺,即可生效。
英布大喜過望,于是替劉邦說降了自己的嶽父吳芮,吳芮起先是衡山王,因為英布謀反一事糟了牽連,被項羽降為番軍。
劉邦向吳芮保證,他日自己做了皇帝,就分他為長沙王,把百越至湘潭一帶都作為他的封邑。
吳芮激動萬分,他年齡大了,不堪長途跋涉,于是将自己手下的将領和親兵全部派出,跟随英布一同助戰漢王。
楚國幅員遼闊,分為南楚,西楚和東楚,南楚為衡山、九江、豫章、長沙一帶,百越在南楚之南。
英布借着吳芮在越地的聲望,得到了百越的支持,又順着衡山郡向北,打下了幾座九江的邊境城池。至此,英布大軍無法北上。
劉邦的堂弟劉賈,英勇善戰,跟随劉邦起兵,立下赫赫戰功。
漢五年元月(前202年),彭城破,劉邦追殺項羽至固陵,派劉賈南渡淮河,包圍壽春。當時九江全郡由西楚的大司馬周殷駐軍,劉賈大軍殺了沿途的楚軍,抵達壽春,派人勸降周殷。
周殷忸怩:“我為楚王鎮守九江,貿然投降不好。”
劉賈勸道:“如今項籍連彭城都丢了,将軍何必陪他送死?”周殷聽了此言,命人打開城門,喜迎漢軍。壽春、舒縣的楚軍換上了漢軍的服飾,兩城的城牆上也飄上了漢軍旗幟。
六縣不肯降漢,周殷從舒縣發兵,攻下六縣,屠城。周殷、劉賈合軍,解除了英布的包圍,共同北上擊楚,城父不肯降,屠城,三人帶領着軍隊,渡過長江和淮河,浩浩蕩蕩抵達垓下,與韓信、彭越彙合。
周殷叛變,是對項羽的緻命一擊。此時,楚國全境皆反,而項羽攜十餘萬楚軍,做困獸之鬥。
此時韓信自齊地出發,占據西楚全境,彭越大軍自梁地出發,向西前進。劉邦率漢軍嫡系,自固陵東進,劉賈、英布、周殷自城父北上。
四面皆敵,項羽被迫退兵垓下,漢軍從四面八方而來,步步緊逼。
漢軍有三十餘萬,由劉邦統帥,韓信為先鋒,孔将軍為左翼,費将軍為右翼,周勃、柴武殿後。
楚軍有十萬衆,由項羽統帥。
韓信所率中軍先行攻楚,首戰即敗,韓信退兵。
孔、費二将左右夾擊,楚軍敗。
韓信重整旗鼓,猛攻楚軍,楚軍潰散。
此時的楚軍,失去了國土,被切斷了補給線。項羽也面臨着衆叛親離、無将可用的絕境。
漢軍駐紮在楚軍對面,随時可以撲上來給他緻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