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事情從内部打不開局面的時候,你就需要考慮從外部找到機會和缺口,比如現在的如意和李治。
自李治新皇繼位以來,就一直被監國長孫無忌把持朝政,李治雖有不滿,但也不能說什麼,因為長孫無忌把持朝政是奉先帝的遺命,長孫無忌輔政合情合理,所以李治在不能正常收回朝政的情況下,隻能劍走偏鋒尋求破局的辦法,比如重用自己的人。
在太宗皇帝駕崩後李治蕭規曹随,并沒有馬上改變朝堂的格局,現在的大唐朝堂就有很多依舊是屬于太宗皇帝的臣,長孫無忌監國之後又重用了很多長孫無忌的臣,而作為當今皇帝的李治反而沒有多少自己的臣子,這不符合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邏輯,所以李治在朝堂上多有掣肘。
李治知道這個道理,也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改變這個局面,比如在朝堂上重視李義府,比如打戰找蘇定方,這樣李義府在朝内,蘇定方在朝外,一内一外,李治至少不再是孤立無援,之前李義府幾次在朝堂配合李治行事,效果很明顯,而蘇定方也是不負李治所望赢了高句麗,好好地讓李治長了長臉,折了朝臣的許多威風。
所以在突厥犯邊的消息之後,如意隻是稍加提醒李治就決定再用蘇定方打這一戰,李治不知道蘇定方能不能打赢,但李治别無選擇,他不這麼做就永遠沒有破局的機會,就像他想把武昭儀冊封為武賢妃的事,李治在朝堂上提了很多次,結果次次被朝臣谏言,而在高句麗之戰後這件事就成了,這就是現實,同樣太子人選的事也是這樣,李治屬意于李弘,朝臣偏就支持李素節,李治對此沒有辦法,除非再赢一次,可是打戰這種事想赢就一定能赢嗎?
在程知節和王文度、蘇定方等人帶領大軍出發之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這一戰,上一次大家被吸引的時候是對高句麗一戰,因為對手是大唐的死敵高句麗,因為将領是籍籍無名鐵郎将蘇定方,但對高句麗一戰出師的名義隻是懲戒高句麗,人數隻有一萬,所以對大家的吸引雖大,卻也是關心則亂。
但這一次對突厥一戰卻不一樣,重要的反而不是打戰的對手突厥,而是這一戰可能引發的朝堂的巨變,原本隻是李治和朝臣的分歧,所以李治想要用對突厥一戰的方式為自己在朝堂立威,這樣李弘就可為太子,不曾想他這麼做直接把太子人選之争擺在了台面上,皇後王婠也加入了這一戰的争奪,這樣就造成朝堂的局勢比上一次更複雜,具體表現出來就是王文度的假如,對高句麗一戰是蘇定方和自己的上官程名振,這一次就是和自己競争軍功的王文度,以及主持競争的程知節。
而引發這個變故的原因就是兩個字,太子,這是可以牽扯朝堂所有人心的東西,所以這一戰李治要操的心很多,戰能不能打赢?如果打輸了,不管李治還是皇後都是失敗者,但因為李治主動提出的這件事,他還是皇帝,這對李治的顔面就是最大的折損。
就算是打赢了還要比較是蘇定方的功勞大?還是王文度的功勞大?蘇定方的功勞大李治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王文度的功勞大那皇後和蕭淑妃以及李素節就是最大的赢家,這也是王皇後暗使王文度請戰的原因,她不打這一戰那就是對太子人選拱手于李治,競争都不競争那李素節更沒有勝出的可能性,所以王皇後必須賭這一把。
在所有人的等待中前線終于傳來了消息,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沒人敢問李治想先聽哪一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對大唐來說是好消息,因為大軍在到達西域後對突厥人首戰告捷了,這是好消息。
為什麼還有壞消息?因為大家需要知道這一戰是誰打赢的,蘇定方打赢的那對王皇後就是壞消息,王文度打赢的那對李治就是壞消息,所以這先是好消息,然後才是壞消息。
在王文度和蘇定方跟随蔥行道大總管程知節到達前線後,作為戰事雙方都做出了各自的試探性攻擊,也就是首戰大家各自摸摸對方的深淺,此戰王文度和蘇定方都在請戰,最終程知節還是命令王文度出戰:首戰事關士氣問題,程知節還是選擇了更有把握的王文度,王文度雖然不是什麼戰功赫赫的大唐名将,但王文度能有今天的地位還是經過了許多的戰事,在戰功上頗有建樹,而對蘇定方,說實話程名振能大膽的相信蘇定方是因為二人共事多年,程知節卻不敢冒險用自己不了解的蘇定方,所以他選擇了把握性更大的王文度,這麼選擇對程知節無可厚非,合情合理。
王文度行伍征戰多年,也不是浪得虛名,尤其這一戰還關系到王皇後的囑托和太子人選的明争暗鬥,所以王文度也是慎而重之,最終在首戰中一戰擊敗突厥的先鋒部隊,讓大唐在這一次的試探中占得先機,士氣大盛,這也就是消息的由來。
随軍的考功郎在戰後也是及時的把前線的消息八百裡加急傳書到長安,他知道還有很多人在等着了解戰場的局勢。
這就是好消息和壞消息,對大唐是好消息,對李治和如意卻是壞消息。
李治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人直接呆愣在龍椅上,他都不知道自己對首戰告捷該露出什麼樣的表情,該高興還是不高興,戰是打赢了,卻不是李治希望的方式打赢,甚至是不希望的那種,所以李治該怎麼對待?
不管李治怎麼對待這一戰,王文度的首戰之功卻是實打實的存在,所以吏部考功司必須要給王文度記一功,這也對代表王皇後和朝臣在和李治的暗争中小勝一場,占得了先機,如果現在戰事就能結束,相信很多人都會站出來支持李素節就是合适的太子人選。
如意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愣在原地,她最初的想法隻是為自己的兒子争取一個機會,沒想到這個機會也會被王皇後和蕭淑妃利用,如意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機會對她和王皇後,對李弘和李素節都是公平的,所以王皇後能夠暗使王文度入局争搶戰功是如意預料失誤的地方,這也就造成了她和李治現在落入下風的局面。
王皇後和蕭淑妃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則是無比興奮,她們不懂戰事,也不知道王文度是怎麼打赢的這一戰,也不關注突厥人是什麼人,她們隻關心這一戰打赢以後對自己的影響,沒錯,就是太子之位,就是太子人選,自己的兒子李素節已經朝着這個位子走出了第一步,她們得意,那失意的就是武如意,想着武如意現在可能出現的樣子王皇後和蕭淑妃就得意之極。
首戰過後,大唐和突厥人也大緻摸清了對方的戰力,唐軍在鷹娑川和突厥人展開了攻防戰,也算是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兩軍展開惡戰,激戰連場,各有得失,卻未有勝負,所以蘇定方和王文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沒有立下大功的機會,王文度倒還好,因為他已經有首戰之功傍身,現在就算沒有戰功他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收場。
蘇定方面對眼下的局面卻不能松懈,如果戰事一直這麼僵持下去他就算拼命也隻能争得一些小的功勞,而王文度并不是已經駐足不前,他的小功勞少也不會被自己拉開太遠,這樣自己就會在這一場戰功的比拼中輸掉,說到底還是自己沒有争取到首戰的機會,結果就是到現在再也沒有機會,蘇定方知道一直支持自己的是李治,是李治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他不想辜負李治,可是蘇定方沒有機會改變局面,隻能待機而動。
随着時間的推移,焦慮的不隻是蘇定方,遠在長安的李治和如意一樣焦慮,如果眼下的局面沒有改變那也就代表她們賭輸了,氣定神閑的是朝臣和王皇後、蕭淑妃,如果事情這麼發展下去,現在就是結局,自己赢了。
長孫無忌倒是沒有什麼變化,也沒有得寸進尺,而是想要用心良苦的教育李治,國雖大好戰必亡,李治不該把打戰當成解決難題的良策,本來上一次對高句麗一戰長孫無忌就想對李治這麼說,沒想到那一戰打赢了,長孫無忌的打算就落空了,這一次長孫無忌找到了機會,他不想李治每一次都這麼豪賭,久賭必輸,皇帝不該是賭徒。
李治聽在耳中卻是長孫無忌對自己的嘲諷,是在說自己年少無知莽撞。
隻是戰場局勢風雲變幻,在唐軍和突厥人還在僵持的時候馬上有探子來報,說是突厥有大軍前來支援,隻怕半天之後兩股突厥大軍就會會合一處。
是突厥鼠尼施部見戰場久決不下就派大軍兩萬前來支援。
程知節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馬上就派人去請王文度和蘇定方前來大帳議事:因為大軍人數衆多,王文度和蘇定方已經在程知節中軍營地的左右各自設置營地,三者互為掎角之勢,所以現在情勢有變程知節需要着急二人商議合兵一處,避免被突厥人各個擊破,但就算如此唐軍面對增援兩萬大軍的突厥人依舊情勢危急。
王文度在得到程知節的召集之後馬上就來到了中軍營長,畢竟眼下的變故非同小可,兩萬突厥人突入戰場足以讓攻守之勢異也,具體怎麼辦大唐的幾位将領都需要商量。
唐軍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