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知道如意總是會有一些奇思妙想,總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如意知道李治現在好奇自己說的合适的領将人選,但如意沒有接着這個話題說,轉而說起了另一件事,“陛下,奴婢聽說朝内對蘇定方将軍的嘉獎還沒有決定下來?”
說起對蘇定方打了勝戰的嘉獎李治心中就有怨言,蘇定方是李治慧眼識珠選出來的人,他打了勝戰李治自然願意嘉獎他,可是這件事一直卡在吏部考功司,雖然有随軍的考功郎呈上來的軍報,但軍報還是出自程名振之手,吏部就此為由一直難以最終确認軍報的真實性,想要正式确認程名振就要通過吏部的問詢,可是現在程名振和蘇定方都還駐守的大唐對高句麗的前線:雖然高句麗已經入朝求和,但大軍留在那裡就是始終要保持對高句麗的壓制力,這就是鎮邊。
程名振和蘇定方回不到朝上那嘉獎蘇定方這件事就一直被卡在吏部,李治倒是想要強行嘉獎蘇定方,但現在的吏部尚書是褚遂良,褚遂良一直以大唐規制婉拒李治的想法,褚遂良以《勳官十二轉》是将士們論功行賞的根基,如果不能确認将士軍功的真實性,那就是對勳官十二轉從根基上的破壞,所以對蘇定方嘉獎這件事容不得絲毫作假,這件事就被拖了下來,這就是李治心中有怨言的原因,褚遂良用的條條框框李治沒辦法。
至于褚遂良能拖多長時間那就要看高句麗情勢的發展:高句麗是不是真的求和?高句麗答應的退出侵占新羅土地是否退出?李治出兵難,退兵也不容易。
這一切未定,褚遂良總能拖下去,并且這樣做的大臣不止褚遂良一人。
李治聽如意不接着說剛剛的話,反而又提起了嘉獎蘇定方一事腦子更是迷糊:“賢妃,朕有些不明白你所言何意?”
如意道:“陛下何必糾結于如何嘉獎蘇定方将軍呢?既然朝臣不想陛下嘉獎那陛下就暫且放下此事,蘇定方将軍的戰功再不确定,那也是有的,眼前陛下正是用人之際,那為什麼不用蘇定方将軍呢?到時候蘇将軍再立新功那還有誰會懷疑他戰功的真假?他們還有何顔面質疑?他們不信蘇定方将軍就是在質疑陛下,所以奴婢以為當下突厥沙缽羅部犯邊,蘇定方将軍就是最合适的人選,擊破質疑最好的方法就是再一次證明自己,奴婢以為這也是蘇定方将軍所願,陛下以為呢?”
如意的話直接說到李治的心底,當初對高句麗一戰就是自己力排衆議用的蘇定方,朝臣質疑蘇定方不就是在質疑自己嗎?現在對突厥人一戰自己再用蘇定方就是要擊破質疑,到時候朝臣必然啞口無言,李治興奮的雙手拍在一起,“賢妃說得對”!
不止如此,自己用蘇定方那是自己慧眼識人,為什麼不繼續用下去?漢武帝有戰神衛青,父皇有軍神李靖,自己呢?為什麼不可以是蘇定方?
還有一點,如意提議李治用蘇定方也是有私心的,接替太子人選一事一直懸而未決,雖然自己的兒子李弘和蕭淑妃的兒子李素節都有了接替太子之位的資格,但也僅此而已,資格并不是十拿九穩的事,現在自己已經是賢妃,可以說和蕭未央的淑妃并駕而驅,在這一方面二人勢均力敵,卻也各自沒有優勢,這就說明誰也不可能短時間内勝出,誰不想自己的兒子做這天下的皇帝?如意自然不是例外,再加上如意強逼自己容忍女兒安思定公主被害的仇恨,目的不也是為了兒子的太子之位嗎?如果自己什麼都不做最終李弘錯失了太子之位,那如意就是輸的傾家蕩産了,所以如意不能無動于衷。
而李弘有機會做太子唯一的優勢就是李治想要李弘做太子,可是李治願意朝臣卻不願意,不然也不會出現李弘和李素節共同成為接替太子人選的鬧劇,這就是朝臣對李治的壓制,李治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朝堂,這是現實問題。
李治隻有破局才可以打破朝臣的壓制,對高句麗一戰就是李治的一次成功的賭博,結果就是李治長久以來都做不到的如意做賢妃的事成了,現在如意有了新的想法,她還想讓李治賭一次,那就是對突厥一戰,李治還是用蘇定方,如果蘇定方赢了那就是李治赢了朝臣,李弘做太子就是順水推舟的事,不會再像現在僵持下去。
太子之位不隻是太子一人,還是朝堂話語權的表現。
李治終于懂了如意的意思,他沒想到如意一個女人可以想的這麼深,但如意的想法隻是她個人的想法,做決定的還是李治。
思索良久李治感慨道:“賢妃果真是朕的賢内助,就像朕的母後對于父皇一樣。”
第二□□議的時候李治沒有再詢問兵部和三省讨論的結果,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對突厥一戰他想要讓蘇定方帶領大軍。
李治的突然襲擊把長孫無忌等人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他們不知道李治怎麼會突然有了這個想法,之前是肯定沒有的!蘇定方?李治好好地怎麼會想起蘇定方?現在蘇定方還遠在高句麗的前線,還是說整個大唐将士李治隻知道個蘇定方,直接從戰場上都要找蘇定方?
李治這麼做給朝臣的第一反應就是軍國大事豈能這麼胡鬧?之前還說交給兵部和三省共同商議,怎麼轉眼間就直接說是讓蘇定方來,這其中還有兵部和三省什麼事?
再說了蘇定方隻是僥幸打赢了對高句麗一戰,但是占了高句麗輕敵的優勢,赢得隻是巧合,他們沒有看出蘇定方的能力,或者說不願意看出蘇定方的能力,這也是他們卡住吏部對蘇定方軍功認定的原因,現在李治指名點姓的讓蘇定方來對突厥一戰,這兩戰能相提并論嗎?對高句麗那是懲戒,隻有區區一萬人馬,對突厥呢?宿敵!少不了有大戰,人數起碼五萬人,蘇定方有這個能力領軍嗎?朝臣們依舊看不起蘇定方。
但朝臣們都是老謀深算之輩,他們很快就開始思考李治為什麼突然會下這個決定,思來想去就想到了李弘的身上,李治這是嘗到了打勝仗的甜頭啊!因為對高句麗一戰李治就把武昭儀變成了武賢妃,還把大臣們搞了個啞口無言,現在隻怕李治是要故技重施了,李治想要李弘做真正的太子了,而不是接替太子人選,這也就說通為什麼李治想起蘇定方了,如果是兵部議出的将軍那算不上李治的功勞,隻有蘇定方才行,衆所周知蘇定方代表的就是李治,蘇定方赢就是李治赢,一内一外,蘇定方赢了戰場李治就能赢了朝堂,原來是這麼個打算,大臣們都明白了。
但這麼做的前提就是蘇定方一定要赢,李治就這麼相信蘇定方能赢嗎?所以還是在賭。
朝臣們的目光都看向了長孫無忌,他們知道李治看起來是在跟大家賭,實際上是在跟長孫無忌賭,因為朝堂的權力在長孫無忌手中,就算是兩個太子人選也是長孫無忌搞出來的鬧劇,李治這是在收權,就看長孫無忌答應不答應了。
既然是賭那就還有另外的結果,蘇定方打戰不會輸嗎?如果蘇定方輸了那大家現在認為的蘇定方在高句麗一戰中戰功作假那就不是猜測,而是事實,不但可以追究蘇定方此戰戰敗的事,還能追究上一戰虛報戰功的事。
退朝之後褚遂良等人照例跟随長孫無忌到長孫府議事,褚遂良對李治今天的作為頗有微詞道:“監國大人,你我都是先帝臨終托孤之人,先帝彌留之際時已經明言說是我等輔佐皇上治理天下,為何?因為先帝有識人之能,知道皇上困郁于個人能力問題,隻能做守成之君,所以需要我等輔佐皇上,可是現在皇上越來越一意孤行,監國大人不可不察啊。”
這就是褚遂良的想法,他認為,不隻是他認為,隻是他明說了這件事,李治受限于個人能力問題,是做不好皇帝的,所以需要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的輔佐,這就是他們這些托孤之臣的“責任”,李治不該太“恣意妄為”,這已經是褚遂良比較克制的說法,不然放在鄉野之間那就是說:你有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
長孫無忌也是默然,每個人的成長總會出現意外,就像現在的李治,長孫無忌感慨李治成長了,長孫無忌卻不能确認李治現在的成長是對是錯,他也沒有能看透時間的眼睛,長孫無忌有些茫然了,李治需要長大,這是他這個做舅舅的想法,但李治怎麼長大長孫無忌也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管,該管什麼,他這個監國做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