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的早朝上,李治依舊是心不在焉,面對朝臣的奏折不是回複“準”,就是回複“好,放在朕的案頭”,或者“交由三省内參,監國自行處理”。
朝臣們看着無精打采的皇帝嘴角不由得翹了起來,打戰之前皇帝那麼嚣張,又是去先帝昭陵自省,又是要和朝臣魚死網破一起乞骸骨,現在怎麼不嚣張了?當然朝臣們不會笑出聲來,畢竟大家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這點城府還是有的。
這時遙遙的傳來一個聲音,似乎有人在皇宮内喊話,所以傳到了宣政殿。
衆人還在疑惑是誰這麼大膽敢在皇宮内肆意喧嘩,難道不知道皇帝最近心情不太陽光嗎?這是不怕死啊?
可是傳來的聲音越來越大,似乎喧嘩的聲音就是沖着宣政殿來的,難道?
随着聲音的臨近,衆人逐漸聽清了呼喊的内容“十萬火急,前線軍報”。
當聲音撲入宣政殿的時候,李治看出了來人的穿着,是跟随高尉犁随蘇定方出軍的内衛,所以“十萬火急,前線軍報”就是自己等待許久的消息來了?
急迫之下李治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又往前走兩步道:“怎樣?”
前來報消息的内衛也顧不得皇帝的失态,趕緊道:“皇上,赢了,我們赢了......”
說完赢了以後内衛還在巴拉巴拉不停地說,可惜李治已經聽不到他的聲音,現在李治的耳中隻有“赢了”兩個字,這是他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吃喝不香,睡覺失眠,魂不守舍的根由,是他最想聽到的兩個字!
赢了!
赢了就好!
自己終于在快要瘋了的時候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等李治徹底冷靜下來的時候朝堂已經是一片安靜,李治好奇地問:“怎麼赢得?你給朕細細說來!”
内衛神色一愣,自己剛剛不已經說了一遍嗎?皇上聽了個啥?
朝臣臉色一黑,剛剛内衛已經把情況細細說了一遍,皇上這是什麼意思?讓内衛再說一遍是為了對朝臣炫耀嗎?
他們不知道李治這時才回過神來,完全不知道剛剛内衛說了個啥,隻想着“赢了”兩字。
不管旁人怎麼想,現在李治已經準備好要聚精會神的聽課了,内衛隻能把自己幾分鐘前說過的話再說一遍。
程名振和蘇定方怎麼赢的?
正如蘇定方告訴李治的話,打戰人多了有人多的打法,人少了有人少的打法,在大唐的使臣把李治“懲戒”的國書交由高句麗之後,大唐出兵高句麗這件事在高句麗内也引發了一定的争議。
眼下高句麗聯合百濟和靺鞨已經連下新羅二十六城,可謂是士氣正盛,兵峰正威!李治又是大唐的新皇帝,哪裡會有魄力對高句麗宣戰?要知道高句麗可是賢明如太宗皇帝都難以征服的存在,李治這個乳臭未幹的黃口小兒敢這麼做?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要避其鋒芒,李治卻在高句麗兵峰正盛的時候出兵?這不是糊塗是什麼?這樣對比高句麗上下對李治派出的大軍也就有些輕視。
再加上李治派來的兵馬隻有區區一萬人,這麼點人就想“懲戒”高句麗?是不是有點癡心妄想?這讓高句麗人又氣又好笑,果然是無知小兒,居然敢這麼看不起高句麗人,甚至對于大唐将領的名字高句麗人都不熟悉,不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大将軍李績,而是名聲不顯的程名振和無名氏蘇定方,兩個無名之将!所以大唐皇帝這到底是有多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才會派這兩個人來“懲戒”高句麗?
因為這樣的原因高句麗不介意給這個大唐的新皇帝好好上一課,讓他有一個記憶深刻的教訓!
還有一個原因,淵蓋蘇文以為這一戰是大唐對他的一個試探,畢竟自從太宗皇帝駕崩之後大唐和高句麗之間已經幾年無戰事,大唐對高句麗的實力不太了解,就先來一萬人試探一下高句麗的實力,如果大唐赢了隻怕以後就會有數不清的大軍前來,而如果高句麗赢了,那就會挫敗唐軍的威勢,沒準還能一下子打怕大唐的新皇帝,後面就算大唐還想再打就要考慮士氣的問題了,畢竟不會人人都是太宗皇帝,還有可能是隋炀帝,所以淵蓋蘇文打算用一場大勝來威吓李治,讓李治不敢再涉雷池一步!這樣淵蓋蘇文就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肅清半島的局勢,讓高句麗更加強大!
綜合考慮之下高句麗對大唐一戰就有了決戰的态勢,畢竟天時地利人和,民心兵心将心都在高句麗,此時面對大唐一萬人的高句麗守軍大将不由感慨一句“優勢在我,此戰必勝”。
所以雙方在陣勢擺開之後甚至沒有經過太多的試探,就快速的發展到了短兵相接的境地,在拉開陣勢的場地上,高句麗人将近兩萬人,大唐将士一萬人,如兩股洪流一般對撞到了一起,按照高句麗守将的打算就是要在正面戰場擊敗唐軍,這才是真正的兵威的彰顯,為了保險,他兩萬對一萬,沒有輸的可能。
可是程名振和蘇定方在看到高句麗直沖過來的兵陣之後徹底愣住,要知道行軍打仗不是毫無章法的街匪路霸,可是現在高句麗人是在幹什麼?這是完全看不上唐軍所以才會選擇這麼一勞永逸的打法?打算一戰擊潰大唐?一把定勝負?是有夠羞辱,可是...?高句麗人的裝備能夠比得上裝備精良的唐軍嗎?并且還是程名振在營州軍中選的精銳中的精銳?
所以在唐軍和高句麗軍真正開始接觸的時候,雙方開始對砍的時候,站在大軍後方不遠處的高句麗守将看着自己的兩萬大軍遇到唐軍就像見到烈日的冬雪一樣,一點一點開始被唐軍融化,并且随着時間的推移融化的速度還在提升.
事情不該這樣發展,自己二對一不該打不過唐軍,可是眼前的事實讓高句麗守将難以置信,心中一片茫然,他忽視了唐軍不是不堪一擊的新羅人,他還是在自己副将的提醒之下才清醒過來,眼見正面打不過還不趕緊撤軍幹嘛?
于是高句麗守将又犯了第二個錯誤,戰場一時的不利就自亂了陣腳,不考慮自己的人比唐軍更多,沒準拖到後期唐軍精疲力竭的時候就是自己的機會,他不敢賭了,就開始畏手畏腳,所以副将說撤軍他就趕緊想到自己應該撤軍,自己還有城可守,完全不想一想現在兩軍混戰在一起還怎麼撤?
于是在高句麗人鳴金收兵的時候,唐軍反而是追在屁股後打,然後大唐就赢了,高句麗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