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69章 高句麗遞信求議和 李義府慷慨鳴不平

第169章 高句麗遞信求議和 李義府慷慨鳴不平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因為大唐此戰隻有一萬人,所以程名振和蘇定方在戰前就制訂了殺傷為主,窮寇莫追的策略,目的就是盡量不要分兵他處,所以在追擊高句麗一段後唐軍也鳴金收兵。

此戰後高句麗守将再也沒有對唐軍一戰的勇氣,開始在城池内固守不出,因為他也看準了大唐隻有一萬人,完全沒有攻城的能力,自己死守不出唐軍也無可奈何,隻是這一戰實在讓他輸的膽寒,他認為的正面擊敗唐軍更顯其兵峰威勢,但同樣的,他被唐軍正面擊敗對他的打擊也是一樣,甚至更嚴重,因為唐軍是以少擊多,結果就是他沒把唐軍打怕,反而打怕了他自己。

一場毫無軍事謀略的正面對砍,完全就是不斷的重複揮刀的動作,但就是這麼簡單的動作考驗的是士兵的單兵素質和裝備,更強的士兵,更強的戰馬,更好的裝備,這麼一對比高句麗人全落下風,所以完全砍不過營州軍精銳中的精銳,這是不可彌補的差距,這完全是因為高句麗上下的輕敵所緻,把唐軍當成了他予取予奪的新羅土人。

之後逃回城内的高句麗守将死守不出,程名振和蘇定方對于近在眼前的城池也是無能為力,雙方暫時各自歇戰,戰事也就進入戰略僵持階段,之前的多次戰争高句麗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拖垮了長途跋涉的隋軍和唐軍,各自的消息也開始正式傳回朝堂。

李治之前得到的消息并不是正式的消息,而是高尉犁知道李治等的心急,所以安排内衛提前為李治報喜,真正詳細的戰報還需要等考功司考功郎的統計。

但僅僅是這麼一個口頭的戰報也已經安撫了李治長久以來提心吊膽的脆弱神經,讓多日來密布在頭頂的陰霾終于透過一絲絲陽光,李治終于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此戰雖小,對于李治的意義卻是非凡,這一戰是在所有朝臣的反對下李治自己一意孤行決定的戰事,是李治意圖破開他朝堂困局的第一步,雖然隻是很小的一步,雖然從頭到尾的壓力很大,但李治終究是成功了,他對朝臣就可以揚眉吐氣了。

戰打赢了,就代表李治賭赢了,這就證明了李治不再是一個一事無成的皇帝。

既然賭約的結果已經出來,有得意的人就會有失意的人,李治自然就是那個得意的人。

起初隻是内衛帶來消息的時候大臣們還有點難以置信,戰就這麼打完了?高句麗人就這麼蠢?就這麼直接沖着大軍就沖過來了?他們已經忽視了高句麗有接近兩萬人的兵力,是大唐的兩倍兵力,現在他們隻覺得高句麗人愚不可及。

另外還有一些僥幸心理,畢竟現在隻是内衛帶來的消息,戰場情勢訊息萬變,萬一會有變局呢?萬一高句麗反敗為平了呢?萬一蘇定方先赢後“輸了”呢?倒不是說他們有“叛國”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而是對比之前的信誓旦旦,被打臉的感覺實在不好,特别是當初義憤填膺“乞骸骨”反對李治開戰的幾位老臣,這時候他們的臉色更是燒的臉紅,心中也就有了一些比較邪惡的想法。

還有就是對蘇定方的嘲笑,之前大家都在嘲笑蘇定方這個籍籍無名的鐵郎将,看不上他二十五年無寸功可言就敢拿了這個朝堂大臣們都不敢接受的任務,這是嫉恨,也是看笑話,但蘇定方偏偏把這件事做成了,所有人都看不上蘇定方,結果蘇定方就真的争氣,一個籍籍無名的中郎将都做成的事,當初朝堂上的諸位大将軍面對李治的想法可是推三阻四,自認難擔的,這麼對比之下誰的臉面還能放下去?也就不願意相信内衛帶來的消息。

一樣失望的還有後宮的王婠和蕭未央,她們從一開始的打算就是建立在蘇定方必輸的基礎上,所以她們暗中唆使大臣們散步謠言,籌謀在蘇定方戰敗的消息傳來之後就聯合起來彈劾武昭儀,剝奪皇子李弘的接替太子人選資格,可是結果卻是恰恰相反,蘇定方不但沒輸,還赢了,所以王婠和蕭未央都是在念叨着“不可能,這不可能,怎麼會赢了呢?怎麼能讓武昭儀這個賤人赢呢?這一定是有人在謊報軍功?現在具體消息還沒有傳來,一定是這樣的!這是假的!”

在她們眼裡蘇定方赢,就是李治赢,就是武昭儀赢,因為大家都是賭桌上的人。

現在就是和王婠預料的恰恰相反的結局,她們之前認為的這件事會對如意有多壞的影響,那就會有多好的影響,如果蘇定方輸了,她們就可以借機生事,不但可以打擊武昭儀聲望,更可以牽扯到武昭儀的兒子,這是對她們一舉兩得的事,可是現在蘇定方赢了,那就會加強武昭儀現在的地位,而武昭儀的兒子李弘也在和蕭未央兒子李素節的競争中占據了優勢,這就是局勢上的此消彼長,隻是這樣的結果王婠和蕭未央事前都沒有這樣想過,因為誰能相信一個年逾六十的無名老将可以打赢這一戰呢?别說王婠和蕭未央不懂軍事,都是純婦人之見,就算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又有幾個對蘇定方沒有看走眼?這是蘇定方打了所有人的臉。

王婠和蕭未央失意那如意就是春風得意,現在的蓬萊殿裡楊氏和武順也是一掃前一段時間的擔驚受怕,楊氏和武順一樣之前不知道蘇定方是何方人士,也對這一戰沒有什麼信心,尤其是楊氏,前隋的滅亡跟隋炀帝的三次東征有着至關重要的聯系,這讓楊氏丢掉了整個大隋,所以楊氏對高句麗有着遠超一般人的恐懼和痛恨,也就對蘇定方更沒有信心,再加上前一段時間的流言,有人刻意的把這一戰和自己的女兒,外孫綁定在一起,楊氏知道這絕對是有人居心叵測想要陷害自己的女兒,女兒如意能走到今天的地位吃了多少苦?經曆了多少危難?付出了多少艱辛?楊氏就算不具體知道但按她的閱曆也能想到一些,她恨不得把這些散步流言的人抓出來問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惡意的對自己的女兒,但楊氏現在無能為力,可憐天下父母心,她不能幫到自己的女兒,隻能擔驚受怕,現在好了,戰打完了女兒又躲過一劫。

并且楊氏也不想如意介入到李治和朝臣的朝堂之争,後宮不幹政是常理,就算賢明如長孫皇後一樣要對此避嫌,可是如意告訴娘親就算自己不幹政恐怕出了問題朝臣和皇後也不會放過針對自己的機會,就像如意對李治說的:朝臣一直都在針對她,所以倒不如在這個時候全力支持李治,自己早就朝臣勢不兩立,什麼後宮不幹政?如意就是要以牙還牙,不然怎麼對皇後和蕭淑妃報仇?如意一直記着自己女兒安思定是被誰加害的。

還有就是夫唱婦随,鹣鲽情深,這是太宗皇帝和長孫皇後夫妻的美名,這對李治就是家風,李治獨寵自己,如意又怎麼能在這種時候不站出來支持他呢?要知道長孫皇後對太宗皇帝的支持當年即使在玄武門之變中都一樣親身支持,長孫皇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親自在後宮穩定高祖李淵和宮内其他人,有長孫皇後珠玉在前,如意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兩天後考功郎統計的具體戰報被送到了長安,這時候所有人都知道了這一戰的具體信息:在高句麗人兩萬大軍襲來的時候,是蘇定方将軍看出了對方想要正面一戰的戰略意圖,所以蘇定方将軍決定抓住機會然後自己親自帶領大軍殺入敵陣,最終殲敵一千餘,傷者無算,因為我軍隻有一萬餘人,為了不分兵就沒有抓太多俘虜,以擊潰敵軍為主,現在高句麗守将已經龜縮城池不出,不敢再與我軍為敵。

這樣的戰報聽得李治一個爽,蘇定方夠争氣!期待還有其他結果的朝臣和王婠也是徹底死了心,有考功郎的“功勳十二轉”作證,他們沒有辦法否認這樣的結果。

考功郎述說完戰報之後并沒有退下,而是又拿出了一封書信:“皇上,這是高句麗王送到前方的書信,說是要微臣轉交皇上。”

高句麗王的書信?

内侍監一邊走下去取信,李治一邊詢問道:“高句麗信使可說什麼話?”

考功郎道:“高句麗信使說他們想要請和了,不想打了。”

請和,就是認輸呗,李治開始打開高句麗王的書信看信中寫了什麼。

這封信關系到了高句麗自己的局勢,本來按照淵蓋蘇文的想法就是要一戰打退唐軍對高句麗的觊觎之心,沒想到自己的兩萬大軍被程名振和蘇定方的一萬大軍正面擊破,這一戰反而打沒了高句麗在新羅人身上掙的一點士氣,這讓淵蓋蘇文明白士氣已經不在自己這邊,反而是唐軍一鼓作氣,再打下去也是對高句麗不利,所以他就安排高句麗的傀儡王寫信對大唐求和,當然他也不會忘記這一戰的起因是高句麗對新羅的入侵,也就在心中表達了自己會“遵從”上國皇帝的旨意,暫停對新羅的兵戈之事,李治看到的信中主要就是這樣的内容,明白這隻是初步的一封信,具體的事情還需要高句麗使臣送來的國書和具體商議,一封信是說不到具體事情的,但也足夠李治明白高句麗王的意思,李治就開始在朝堂上展示信中的内容,示意衆臣高句麗對自己的臣服和示弱,這也是李治在向自己的朝臣出氣。

而在高句麗的請和之後就看李治的考慮,他是否接受高句麗的請和?這是眼下的問題。

從李治來說并不想搭理高句麗的請和,眼下蘇定方這一戰算是開門紅,高句麗又是從前隋就開始的心腹大患,也是完成太宗皇帝的遺願,李治現在巴不得一錘定音,一勞永逸的解決高句麗的問題,管你什麼請和,李治就想接着這一戰的勝勢繼續打下去。

隻是這一次長孫無忌堅定無比的對李治的想法表示反對,長孫無忌認為這一戰蘇定方能赢一方面得益于大唐将士的勇武,畢竟都是營州軍的精銳,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的輕敵所緻,并且作為參戰的守軍并不是高句麗的精銳,現在高句麗的精銳都在新羅一側征戰,高句麗算是用下等馬對上了大唐的上等馬,吃敗仗也是情理之中,但如果淵蓋蘇文把新羅一側的精銳轉到了北線,那就真的難打了,所以現在倒不如見好就收,接受高句麗的請和,算是小赢一場,不能太貪心。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