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秦昭襄王再一次把赦免的罪人遷徙到穰城。看來之前安邑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讓罪犯在邊疆戴罪立功的措施得以延續。
這一年魏冉又重新任職丞相。通過丞相之職的頻繁任免,我們應該也能看到秦國内部有很多不同意見,那麼相應的,對内對外政策應該也有不少斷層。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攻打楚國。我們知道司馬錯曾經是攻打巴蜀的主力,在巴蜀之地的軍中也有威望。巴蜀靠近楚國,因此,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從巴蜀攻打楚國是很不錯的選擇。
同一年秦國把罪犯赦免罪責然後遷到南陽。這也是之前政策的延續,想來這個政策确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明确記載的是第三次了。
東南部戰線是司馬錯主導,北部戰線由白起主導,白起攻打趙國,奪取了代地的光狼城。南方戰線可能戰事不利,推進的有些慢,這一年又讓司馬錯從隴西出發,借助蜀地攻打楚國黔中,最終攻克。老打敗仗,楚國内部慌張,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給秦國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打楚國,奪得了鄢鄧兩地,秦國延續之前的政策,遷罪人戍邊免罪。這是第四次提及罪人戍邊的問題,很可能後續會形成制度化。
這裡我們看到秦國換了重要将領,很可能這一年或者前一年司馬錯年老退役了,甚至可能故去了。我們最開始提司馬錯是在秦惠文王九年的時候,秦惠文王執政二十七年,秦武王執政四年,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最少南征北戰了近五十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繼續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郢都作為秦國的南郡,楚頃襄王跑了。白起焚毀了楚國先王墓地夷陵。楚頃襄王的軍隊潰散,不能再應戰,退往東北固守陳都(今河南淮陽),并将都城遷到陳都。
也就是這一年,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面對國破家亡,于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本來五月初五是南方一些民族的祭祀日,因為屈原也在這一天去世,後來提起端午節人們往往提及屈原,贊揚他的愛國精神。
這一年還有一件事就是周君入秦國,我們不清楚是東周君還是西周君(周國本身很小,周赧王自己沒什麼地盤了,看當時的情況由東周公或者西周公供養,鬧了矛盾的話可能會沒人想供養)。
這一年秦昭襄王和楚頃襄王在襄陵會面。會面的内容可能是秦國乘勝提一些條件,楚國割地求和。強國和弱國之間必然會面對的局面,下層可能還在拼命抵抗,上層的君主和貴族首先受不了。
這一年白起受封武安君。
秦昭襄王三十年,蜀郡太守張若帶兵攻打楚國,奪取巫郡,奪取江南地區設置黔中郡。
這裡的張若也和司馬錯一樣是秦惠文王時期的老臣,文能治理民政,武能打仗帶兵,不過奮鬥了五十多年,很可能這是他最後一仗。可能也是因為張若的緣故,也可能是攻占來下來的領土需要細心治理,秦軍後續幾年的進攻方向有了大的調整。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白起攻打魏國,奪得了兩座城。楚國人在江南地區反抗秦朝統治。
可能就像我們說的,老将司馬錯和張若都去世了或者因為别的緣故不能再帶兵打仗,熟悉楚國軍情可以組織戰役的将領缺乏,所以楚國組織起了有力的反抗。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丞相穰侯(也就是舅舅魏冉),攻打魏國,一直打到大梁。
其實之前一年白起攻打魏國的時候,魏國已經獻了八座城求和,但是沒有實力,除了挨打還是挨打。表面的借口是魏國鼠首兩端,跟齊國又和好了,實質上還是因為實力弱。
這次魏冉直接打到大梁,韓國坐不住了,唇亡齒寒,派兵援助魏國,結果魏冉打敗了韓國的大将暴鸢,斬首四萬,暴鸢逃走,魏國又進貢了三個縣求和。求和也沒有用,第二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傷攻打魏國的卷、蔡陽長社,并奪取了城池,攻打華陽,攻打芒卯,大破芒卯的軍隊,斬首十五萬人,魏國進獻南陽地區求和。
這裡面包含幾件事。
第一,胡陽生卒年月出身雖然不清楚,但不是秦國人,客卿是秦國給外國人的高官厚祿,很多外國人能在秦國任重職,說明秦國在招攬人才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