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司馬錯攻打魏國河内地區。魏國屢戰屢敗,獻出安邑求和。
秦國接手安邑,然後把當地居民都趕跑,從河東招募遷徙軍民,賜給他們爵位,赦免罪犯遷到安邑。這一招挺狠的。
狂風驟雨打下地盤來不那麼難,但是功夫在詩外,治理才是更花時間的事。一旦有人串聯反抗,整體的軍力就要被困在原地,說不定還要有損傷。所以,你們的人我們不要,當然财産都要留下,去附近魏國城池的口糧或許給點。間諜、反抗勢力什麼的咱們不要,回你們自己國家去,禍禍你們自己國家别的地方的人去,不滿沖你們自己君主去。魏國國内也隻能手忙腳亂應付因此出現的種種問題,進一步增加魏國百姓對君主的不滿。
而秦國招募自己國民的時候是給了好處的,給爵位之外必定要分田地,給安家費,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安定也會盡全力保住安邑。至于赦免罪犯,從罪犯到平民,從平民到有軍功者,這種身份的跳躍,對有些人來說就是機會。危不危險?當然危險,但是有重新你來過的機會。管理方面也一定會有新的政策跟上。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有些東西隻能在嘗試中逐漸完善。
同一年,泾陽君被封在宛城。泾陽君是宣太後的弟弟芈戎,之前魏冉的封地在宛,至于為什麼出現這種變動,大概率處理某些政事的時候,魏冉出了差錯被減免了封地或者有了大的功勞換了封地,我們能看到的隻有結果。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攻打齊國。秦國在河東地區設立了九個縣。秦昭襄王和楚王在宛會面,和趙王在中陽會面。
首先我們講一下蒙武。蒙武是蒙骜的兒子,蒙骜本來是齊國人,在秦昭襄王時期到了秦國。一直到秦始皇時期,蒙骜七十多歲都在南征北戰。蒙武作為蒙骜的兒子也是一名優秀的将領。他還有兩個很有名氣的兒子,擊退匈奴的大将蒙恬和官至上卿的蒙毅,這兩個兒子都是秦始皇時期的重臣。至于蒙武攻打齊國這件事,我們也不太了解背景,但是看他的出身,最少他是了解一部分齊國的狀況的。
關于在河東設縣,這一片原來主要是魏國韓國的地盤,這兩個國家屢戰屢敗,戰敗了割地求和換取苟延殘喘。秦國接受了地盤一定會加強管理。
後面的跟楚國國君趙國國君的會面倒是可以稍微說一下。
首先那時候的楚國君主是楚頃襄王,也就是楚懷王的兒子。之前伊阙之戰,韓國魏國趙國大敗,秦昭襄王就給楚頃襄王寫信:“楚國背叛了秦國,秦國将率領諸侯攻打楚國,決一雌雄。希望您整頓軍隊,我們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頃襄王怎麼敢跟秦國硬抗呢?趕緊和談,第二年娶了秦國的女孩子做老婆,雙方達成和解。
這跟漢朝匈奴的和親不同,這個秦國的宗室女,很可能做的是大老婆,以後萬一生出兒子來有資格做繼承人的那種,不是漢朝那種讨人家歡心的性質。
這相對安穩的過了幾年,秦昭襄王要跟楚頃襄王見面,略站穩腳跟(之前支持楚懷王跟秦昭襄王會談的子蘭被免職)的楚頃襄王也隻能見。但是在哪兒見呢?楚懷王的例子在先,隻能找個相對中立的地方。舅舅芈戎出身楚國,宛是舅舅的封地,兩位君主在宛會面。至于說趙王,那時候的趙王應該還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已死,趙惠文王也越來越撐得住場面。
關于秦昭襄王和楚王昭王的會面,應該是為了将來聯合各國去攻打齊國。本來挺好的大家一塊兒稱帝了,你忽然撇下我恢複王号,還帶人一起打我,好讨厭。我也要帶人去打你。但是我直接也去不了,隻能通過韓國魏國或者趙國去齊國,韓國魏國被打怕了好說話,但是楚國趙國萬一趁機聯合韓國魏國包了餃子就不好了。他們萬一支援齊國也不好啊。要是趁我的軍隊在外面打我本土也是麻煩。所以跟楚國趙國結盟是很有必要的。至于結盟能不能牢固,就看雙方實力和需求方肯付出的代價。
果然第二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尉(可能是某一級官職,古代的官職會根據需要修改增删)斯離(應該是人名,具體是誰不清楚)跟三晉(趙魏韓)、燕國一起攻打齊國,在濟西大破齊軍。
說起來燕國和齊國、燕國和趙國也是打了很多仗的。齊桓公時代,齊桓公曾經幫助燕國驅逐過外族入侵,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大國不斷地吞并周邊小國後,相對大的國家之間也是你争我奪,尤其臨界的國家之間戰争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