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三年,韓國和魏國的太子來朝見。
這時候魏國的國君還是魏惠王,做了幾十年的君主,放跑了一個又一個人才(最著名的是商鞅和張儀),眼看着國土一點點被秦國占領,魏惠王實在看不出多少底氣。至于韓國,除了被秦國打之外,還被魏國齊國偶爾還有趙國打。對上秦國的時候都底氣不足,所以把未來繼承人送出去外交什麼的,也是無奈之舉。
這一年,為了能說服魏國依附秦國,張儀跑到了魏國做相國。那時候蘇秦和公孫衍(據說是被張儀從秦國擠出去了魏國)在極力的推崇合縱,就是讓東方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秦國再厲害,多線作戰也不容易讨到好處。
要說合縱确實是個非常好的策略。螞蟻多了還能咬死大象呢。但是秦國肯定不能讓他們聯手,文的武的輪番上演,想盡一切辦法破壞同盟。張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到的魏國。
但是形勢在那裡,魏惠王雖然看起來智力不是很高的樣子,也明白秦國狼子野心,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文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曲沃才回到魏國七年吧)、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惠文王。
說起來,張儀還是魏國人,跟魏王應該還能算得上同一個祖宗,偏偏對秦國死心塌地。
但是話又說回來,之前魏國别說不重用他,基本就是不用他啊。
大混戰時代的這些人傑們,論的是天下,求的是個人名垂青史。而且大趨勢在哪裡他們看得明明白白,在完全可以順勢的時候逆勢而為就太需要勇氣了。
秦惠文王五年,秦惠文王到了北河。北河據說是内蒙古烏加河,那麼靠北,要麼秦國往北邊打仗了,要麼就是去那裡視察,看看有沒有繼續打仗的機會。因為沒有詳細的資料,我們不清楚北河是多久前,秦國是從當時的義渠還是趙國或者别的什麼國家(比如戎狄某族某國)那裡奪來的。按照地理位置看,很可能是所謂禦駕親征或者戰後巡視,又或者邊疆考察(比如看看有沒有機會咬一口趙國什麼的)。
秦惠文王六年,在位五十的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張儀又勸說魏襄王,魏襄王也不聽從。于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魏國戰敗。
秦惠文王七年,樂池擔任相國。
關于樂池的信息很少,隻有說他是中山國人,曾經做過中山國的相國,後來又到了秦國做了相國,還在趙國任過職。如果結合樂池是中山國人,姓樂,似乎可以揣測他和著名的樂毅可能是同族,一個大家族的不同分支選擇不同的勢力國家投資也是很正常的事。具體情況如何我們就不清楚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史書上留下個名字生平是件多不容易的事。
這一年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率領匈奴人一起進攻秦國(這裡沒有楚國,不知道秦楚聯盟了,還是楚國有别的事情,或者統治者腦子壞掉了又或者内亂了,畢竟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遏制秦國。當時楚國是楚懷王執政,沒有找到太詳細的信息)。多國聯軍來勢洶洶。秦國隻能起兵反抗。
這一次秦國擔任領軍将領的是庶長疾,也就是嚴軍疾。
嚴軍疾其實嬴姓,名疾,又稱“樗裡疾”(樗拼音:chū)他是秦國宗室、大臣,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的弟弟;他母親是韓國人,他本人是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及政治家,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因為他居住在樗裡(故被稱為樗裡疾或褚裡疾)。後來因為他在秦國任庶長,被稱為庶長疾。再後來他被封于蜀郡嚴縣,号稱嚴君,人們改稱呼他叫嚴君疾。
關于他我們以後統一稱為嚴軍疾。他的後人以采邑為姓,故此他們這一支嚴姓是赢氏的一個分支,而赢姓本身是趙氏的分支。當然這種姓氏的衍變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講意義不大,統一稱呼隻是為了叙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