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軍疾跟聯軍在修魚進行了一場戰役,秦國俘虜了韓國大将申差,打敗了趙國的公子渴,韓國的太子奂,并且斬殺聯軍八萬二千人,諸侯們都很震驚慌恐。大家合力都打不過秦國了可怎麼辦?尤其是挨着秦國的韓國魏國吓傻了。
韓國兵敗,局勢危急,大臣公仲侈對韓宣惠王說:“合縱的盟國并不可依靠。現在秦國想攻打楚國已很久了,大王不如通過張儀向秦國求和,以一座名城賄賂秦國,準備戰甲,跟秦國一同南下攻打楚國,這是用一失換來兩得的計策。”
禍水東移嘛,韓宣惠王同意了。于是很小心地打算派公仲侈秘密上路,準備到西邊與秦國講和。
楚懷王得知這一消息十分害怕(各國之間互派間諜也是基操),便聽從陳轸的計策。于是警戒楚國四周邊境,發兵聲稱救援韓國。命令戰車布滿道路,派遣使臣,帶很多車輛、錢币前往韓國。同時對韓宣惠王說:“我們國家雖然弱小,但已派出全部軍隊。希望韓國大展心願,對付秦國。我們将全力以赴幫助韓國。”
韓宣惠王聽到這話非常高興,于是停止讓公仲侈出使秦國。
公仲侈說:“大王您不能這樣啊。真正進攻我們的是秦國,虛張聲勢援救我們的是楚國。大王靠着楚國救援的虛名,而輕易與強大的敵人秦國絕交,大王您必定要被天下人大大譏笑啊。再說楚、韓不是兄弟國家,又不是一向相約共謀攻伐秦國的盟友。楚國是看到已經有了秦、韓聯兵攻伐楚國的迹象,才發兵聲稱援救韓國的。這一定是陳轸的計謀。而且大王已派人報告秦王我們要與他講和,現在不去,是欺騙秦王。輕易地決定欺騙強大的秦國而相信楚國的謀臣,我擔心大王您必定要對此事後悔。”
公仲侈說的是有道理的,但是韓宣惠王不聽。于是韓國與秦國斷絕了關系。秦惠文王因此大怒,增加兵力攻打韓國,兩國大戰後,果然楚國援軍不來救韓國。
秦軍最終于岸門(今河南省許昌縣河街)擊破韓軍,太子韓倉被送往秦國作為人質(我們之前看秦國跟聯軍作戰的時候,韓國還是太子奂,一場敗仗下去,韓國太子換人了),交好秦國。韓王最終還是聽取了公仲侈交好秦國的意見。不聽也不行呀。
韓國明顯跪下啦,秦惠文王八年,張儀再次遊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對秦國稱臣。畢竟聯軍都敗了,南面的韓國已經對秦國臣服,别人離得遠你可就在秦國眼皮子底下。
于是,魏國宣布退出南北合縱,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跟秦國和解;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第二年,魏國重新對秦國稱臣。
東邊韓國魏國安穩了,就算做個樣子,也要暫時停下攻打韓國魏國。于是,換個地方吧。
這一年秦國在東部戰線奪取了趙國中都西陽。同時派司馬錯攻打蜀國。
攻打蜀國的原因是什麼呢?秦惠文王九年,蜀王的弟弟苴侯私自跟巴結交,大體猜測可能是要搞政變,蜀王很生氣就打自己弟弟苴侯。苴侯逃到巴國去,兩個國家就打起來了。然後倆小國嘛,就都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就想讨伐蜀國(至于為什麼打蜀國,大概率是蜀國比巴國大而且有錢)。偏偏那時候秦惠文王也想打韓國,就猶豫先打哪邊。先打韓國吧,又怕蜀國已經把巴國滅了自身更強了,不好打。先打蜀國吧,又怕韓國趁機進攻兩面作戰,壓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