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來,也就是蜚廉被周武王殺死的那個早死的兒子,也就是季勝的哥哥,有個孩子叫女防(可能就是個男的偏偏叫女防,也可能就是個女的叫防),女防(大概率死了父親後跟着叔叔一起居住)生了旁臯,旁臯生了太幾,太幾生了大駱,大駱生了非子。因為造父被周穆王寵愛的原因,所以他們也在趙城即臯狼,屬于趙氏。
非子在犬丘居住。犬丘有兩個,一個是東犬丘,在如今的鹹陽附近,一個是西犬丘,在甘肅隴南禮縣(天水西南)。我們看不管哪個犬丘都不算離趙城特别近,尤其在古代,交通特别不便利的時候,大概是因故離家就職或者家族有了新的遷徙。不知道非子具體居住在哪個犬丘。
非子有特長,喜歡并且善于養馬以及其他牲畜。犬丘的人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孝王。周孝王就任命非子在汧渭之會(今寶雞陳倉附近)主持養馬的事情,馬匹得到了大量的繁殖。周孝王很開心,就打算讓非子成為大駱的嫡嗣(繼承人)。
但是這件事進行的并不順利。因為當時的申侯的女兒嫁給了大駱,還給大駱生了個兒子叫成。自己親外孫眼看從正牌繼承人被刷下來,申侯不幹了。他對周孝王說:“過去我族内的先人骊山之女,嫁給戎胥軒,生了中潏,因為與中原臣屬國結為姻親,所以我們才歸順商朝,後來又歸順周朝保衛西部邊陲,所以西部邊陲才能和睦。如今我跟大駱聯姻,把我女兒嫁給他,給他生了嫡子成。因為申國跟大駱聯姻的緣故,所以西戎各國都順服。所以大王您好好想想吧。”
這話說的相當不客氣。其實人家申侯也不能說有錯。不管非子就是大駱小老婆生的,還是前面的嫡妻大老婆生的,都是大駱内部沒平衡好或者他不願意平衡,把成立為繼承人。人家申侯閨女不管是靠娘家還是靠枕頭風,已經站住腳了,就不可能退讓。站在那個位置,退一步沒活路。後面多少人跟着呢。而且這屬于人家内部矛盾,你有沒有足夠強的實力,管不了的,或者說管了得不償失。
作為一個君主,必要的妥協是一定的。于是周孝王就說:“以前的時候,伯益為舜主持養殖的事,各種畜類都繁衍的很好,所以才獲得了封地,并被賜封赢氏。如今他的後代也為朕養馬,朕也不能虧待了他,就分他塊土地做附庸吧。”
當時諸侯的等級裡,公侯伯子男,非子是不是屬于子爵不清楚,或許他家後人追封或者尊稱的,但附庸的封地不足五十裡,有事沒事基本不能單獨朝見天子,要由大國代為傳達。不過對于當時的非子而言,意義可能很大,因為周孝王讓他恢複赢氏的祭祀,相當于從他爹大駱名下獨立出來了。明面上還能父慈子孝,但實質上,我不做你家人,不要你的東西了,你以後也别想支使我的子孫。
這就是秦赢這一支。所以為什麼講秦國和趙國同宗,他們共同的老祖宗是伯益,到後來祖上改姓過趙,然後分出一支又姓回赢。
非子獲得了别的封地,申侯的外孫,大駱和申後的兒子成繼續當他的繼承人,以安定西部戎族。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關于這段文字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每個繼承人都是父子關系。秦赢生了秦侯,秦侯生了公伯,公伯生了秦仲。我個人感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排行,孟(伯)仲叔季是正常順序。如果公伯生了秦仲,那麼公伯的大兒子呢?還有就是當時并不太平,一個小國,兄死弟及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本來就弱,繼承人再不給力,被滅太容易了。
秦赢也就是非子,生了秦侯,秦侯在位十年後去世。秦侯生了公伯,公伯在位三年,去世。秦侯生了秦仲,秦仲在位三年,周厲王執政時期,殘暴無道,各諸侯國開始有人背叛周天子。後來國都發生平民暴動,把周厲王趕跑了,後來進入共和執政時期。
周厲王時期諸侯國都不聽話了,西部的戎族就更不願意聽話了。然後在犬丘的大駱那一支就被滅了。
越是戰亂小國越是艱難,幾股大一點的兵馬走上一圈小地方就基本沒人了。就是有人也基本存不下幾個活口,不說被殺被強行征兵,單說糧食被征了,留在原地隻能餓死。所以說甯當太平犬,不做亂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