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費不足,姬延于是出面向境内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等于發行國債?),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哪裡來的自信呢?)。
公元前256年,姬延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将,率領五千軍隊伐秦,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阙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那就等等盟友吧,結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隻好帶着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讨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内宮。姬延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隻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周朝人将這個高台稱為“逃責台”(即逃債台)。此後,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後,直撲東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謝罪,把城和民都獻上了才做罷。
同年,周赧王郁憤而終,國權已為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西周公據洛陽,東周公據鞏邑。其後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衆就紛紛向東方逃亡。秦國于是輕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并且未立新王,東周滅亡,同時宣告着曆時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
此後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東周公。東、西兩周就全都歸屬于秦國,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至此周朝告一段落。
但是有一點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周朝前期的天子,沒一個不能忍、不會打仗的,都忍得辛苦、打得很勇猛,并且往往親自帶隊。所以英明之主,會不會不僅僅是甚至都不是道德高尚之輩呢?能忍才能積蓄,能打才有底氣。到了中期,随着生産力發展,四周的諸侯都有擴張的餘地,中央天子的轄域勢力卻漸漸萎縮,天子愛财就被幾乎所有諸侯反對,周天子不愛财隻能眼睜睜看自己越來越弱,所以周厲王被趕跑什麼的,實在是矛盾繼續到一定程度。
對于周朝後期天子們膽子越來越小,疆域越小越内鬥簡直讓人恨鐵不成鋼——你們是瞎子嗎?獅子們的包圍圈都成型了,還隻有眼前的那一口草!但是後來看看社會新聞,某大佬甚至某有錢老闆去世後,各任老婆以及各任老婆生的若幹孩子你争我奪,家族事業分崩離析,煙消雲散也就慢慢理解了——資源本就少,能者多勞多得了,勞不了的也要吃飯,更何況自己不認為自己勞不了呢?再加上偏心呀偏愛呀,如果出不了個卓越的人,垮掉是必然,代謝的慢一點,最終還是要入新的輪回。
沒有長盛不衰的家族,周朝延續了八百年統治,從家族來講已經很不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