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國攻破魏國的華陽。
東周的大夫馬犯對東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東周築城。”他跑去對梁王嬴甚(梁跟秦國同一個祖先,可以追溯到周宣王時期的秦仲,梁開國君主是秦莊王赢祺的弟弟嬴康)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梁王說:“好。”于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東周。
馬犯又去對秦昭襄王說:“梁國并非是想保衛東周,而是要攻打東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國果然出兵。
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适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東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攻打東周,以後您辦事将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東周築城,借此把諸侯懷疑您要攻打東周的事端掩蓋住。”梁王說:“好。”于是就讓那些士兵給東周築城。城是築好了,但是周天子已經需要靠這些小道謀求生存。
周赧王四十五年,秦國的說客周冣對周赧王說:“您不如稱贊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後的供養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興(白占了便宜擴張了國土,表面如何不知道,内心應該是高興的),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但是變沒的是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減弱的是自己的籌碼)。跟秦國交情好了,周君(周天子的供養人)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這樣天子的位子就能繼續不倒);跟秦國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但是不是你正在勸我拿出土地嗎,獻出人民嗎?你是秦的說客,我去哪裡找你呢?最多殺一殺國内的臣子,可是越殺不是越亂嗎?)”
後來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國,周冣果然對秦昭襄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國攻打西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西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國聯合,這樣,秦國就無法稱王,不能統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于諸侯。”到底還是整體形勢不允許秦國立刻開戰,但這功勞歸于說客。周赧王也算間接受益。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西周公派相國禦展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這位相國半路就返回。
有人對禦展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确定。秦國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的。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昭襄王一定會重視您(帶着有用的情報啊,可以少死很多士兵,可以減少軍事開支,當然要重視)。如果秦昭襄王重視您,就表明秦國重視西周(這邏輯根本不通吧),西周因此也取得秦國的信任(大約短時間内不會抛棄這個盟友)。至于齊國對西周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你到底是哪邊的?)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西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西周,就轉而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三個敵人比四個敵人總要好,而且還能得到情報方面的支援。
但是蜜月期非常短暫,第二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九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負黍,當時秦國已攻占了韓國、魏國、趙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而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隻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一座城平均大約千人,甚至比不上現在的稍微大一點的小區。還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
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号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高興呀,楚國出面了,正好可以解我于危難,命令西周公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全國人口總共三萬多人,湊出五六千兵,這是幾乎五比一的概率,再聯系到東西分治,抽取概率會不會是三比一甚至二比一?這樣的兵力能如何呢?更何況還缺少武器、糧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