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奉行高聲喝止,秉香回步,“修福積德再好,也不能舍了自身的身康體健、長命百歲。列位掌櫃心有顧慮,乃是人之常情。”
富賈們立時止了哭訴,借坡下驢:
“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還請這位女官體諒一二。”
“我們捐錢,災民吃飯,然後井水不犯河水,這樣最好不過。”
吵嚷聲中,奉行高舉線香。
一點火星微明,一截香灰跌落,一炷香燃近半。
她在一衆掌櫃面前踱步,續道:“我想,列位中應有掌櫃經營有藥材生意,該知道疫病有輕重之分。
“重者朝染夕亡,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輕者,若有良藥,不日可愈;若無藥醫,或等自愈,或是喪命。
“而今災民聚集城外至今已有月餘,托王妃娘娘洪福,仰賴淳明法師慈悲,人群之中未見疫病發作,更無人喪命。可以見得,災民并未攜帶疫病。列位掌櫃盡可安心。”
話畢,又一截香灰跌落,她在一名掌櫃身前停步。
眼前這人,她認得。
此人名叫左銀沙,正是太平藥行的掌櫃。夏城太平藥行、雨順糧行,以及東嶺杏字、山字商号,都是她旗下産業,目下由唐糕統管經營。
按照她立的規矩,東嶺遭逢天災,即便唐糕失蹤,一衆商号也可自主決斷,捐資捐物,救扶災民。縱然逃筝杳無音訊,城内幾家鋪面,也不該對城外災民坐視不理。
然事實卻是這一衆商号,無一文捐助,無一人救濟。
委實古怪。
“左掌櫃。”奉行臉色一沉,聲色卻溫,“我說得可對?”
左銀沙猛地一個激靈,目瞪口呆,想不通對方怎會認得自己。
奉行連番追問:“左掌櫃,是,或不是?”
被單獨拎出詢問,左銀沙方寸大亂,吞吞吐吐:“是……不……”
“左掌櫃經營太平藥行,通曉醫理。他也認為災民并未攜帶疫病,諸位掌櫃可還放心?”奉行再提聲調,“衆所周知,三月天災,各州縣進出通路被堵。
“好在如今朝廷已清開京城進出東嶺的道路,各州縣商路重新暢通指日可待。然而,縱使通開腳下的路,也必須有人去走,才能真正走出财路。
“這一遭災,不僅是各商行對其餘州縣的往來貿易被斷,生意停滞。長工農戶同樣被山洪絆住,招工恐生困難。而無論務農經商,人丁不可或缺。
“現今正在途中的百姓,都是翻山越嶺而來,多是青壯勞力。雖說各行各業用工需求各有不同,但總也需要些趕車挑擔的雜工、看家護院的護衛,這些活計他們完全能夠勝任。
“況且,他們原本都是勤耕苦作的良民,隻因天災失了家園,不得已背井離鄉,流落至此。
“列位掌櫃常在寺内供奉,皆是宅心仁厚,菩薩心腸。若能施以援手,雪中送炭。這些百姓不僅會更加不辭辛勞,勤勉工作。還會銘記恩義,傳頌功德。
“于列位而言,此舉既能打通财路,财源滾滾。又能扶危濟困,博得善名。
“屆時赈災欽差抵達夏城,聽百姓頌聲,知列位善舉。再有太子殿下作保,王妃娘娘為證,上表朝廷,請得旌表,光耀門楣,流芳千古。如此,何樂而不為?”
線香又短幾寸。
這番勸誘聽完,富賈們開始動搖。甫一擡頭,卻見季真舉帕擦額,身傾病态,全然不聽奉行所言,避開衆人目光,挪到廊間暫歇。
沒有表态,勝似表态。
雖有太子作保,但東嶺終究還是季真當家做主,富賈們心有忌憚,不敢擅自應承。
便成僵局。
趙結心中滋味難明。
尋常人等,多是欺軟怕硬,她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待他是任意擺布,對待季真、淳明是咄咄逼人。對待這些趨炎附勢、唯利是圖的商人,卻是格外耐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他們唯季真馬首是瞻,她剛剛已經制住季真,并有籌碼在手。既然需要他們幫忙,分明可以乘勝追擊,迫使季真對他們施壓,何故舍近求遠?
僅是慈悲作祟?
還是另有打算?
趙結思忖無果,隻順着她的話再次表态:“危難當頭能分貧振窮,扶危濟困,理應扁表其門,以興善行。②”
“有太子殿下許諾,列位掌櫃還有何顧慮?”奉行瞥眼季真,再好言好語道,“且赈濟所費資财,來年可作抵稅款,定不會虧了列位掌櫃的一片善心。”
富賈中有擅長計算的,已經按捺不住。
一名精瘦綢衫老者最先開口,賠笑說:“太子千歲在上,草民鬥膽一言。草民是榮亨記掌櫃,段書湖。今年突發山洪,不僅僅是農戶絕收,我等商戶的生意更是難做。
“三月至今,各商行生意都近乎停滞。旁人鋪裡的情況草民确實不清楚,隻說草民的榮亨記,單單供鋪裡夥計吃喝就已經捉襟見肘。
“但我生在東嶺,家鄉有難,義不容辭。草民甘願立契,榮亨記可收容二十人,隻要無病無傷,都可以來榮亨記謀個活計。”
說完尤覺不足以陳明心志,又慷慨激昂補充道:“多的草民不敢誇口,但哪怕是勒緊褲腰、東拼西湊,也保證他們吃飽穿暖!”
有人帶頭,許多掌櫃緊随其後,個個慷慨陳詞,表盡救災熱忱。尚有遲疑的,被夾在中間,也勉為其難認下五人、十人的名額。
奉行托起殘餘線香,鄭重拱手揖道:“多謝列位掌櫃仁心善行。在下深知列位掌櫃誠心正意,隻是簽契曆來都要雇主雇工雙方自願,是以待熇州鄉親趕至,還要問過他們的意願,方能定契。”
富賈們爽朗笑應:“那是自然。”
微風拂過,火星一刻不停地侵蝕線香,隻差分毫就會吻上她的手指。她直起身,将線香敬放進爐。
最後一點香灰跌進爐内,一炷香終,餘煙散歸天地。
朱門紅牆外,嘈雜的腳步聲愈顯清晰。
守衛舉旗奔來,叩首報道:“啟禀王妃,啟禀太子,災民已抵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