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先來複盤一下看看好了。
他搬來棋盤,在灑然如水的月光下沉下心來,從第一手開始複局。
然而無論是此刻的塔矢亮,還是另一片屋檐下的進藤光與藤原佐為,都不曾料到這一個小小的約定在網上一夜之間引起的軒然大波。
SAI回複别人的消息了?!
Akira說的“進藤”又是誰?!
SAI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賬号約戰了?!還是讓一字的七番棋?!
喂喂,這真的不是指導棋嗎?
世界圍棋論壇的棋友們快羨慕嫉妒恨瘋了。SAI忽然打破以往的行為規律,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更不要說那動因成迷的主動約戰了——這個Akira究竟是誰,竟然能擁有無冕之王SAI的主動約戰,而且一約就是七局?!
有網友指出,SAI和Akira應該都不太熟悉對局室的聊天系統,這才出現了讓這段聊天公然為人所知的情形。
究其原因,是因為網上對局室裡,其實有兩套對話系統:一套是公共頻道,在對局室裡的所有人,包括圍觀群衆,都可以看到并發言,平時是供愛好者們讨論棋局的;另一套則是私聊頻道,隻有兩位對局者可以進行1對1的對話,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看到。
公共頻道十分顯眼,就做在了頁面的下方;而私聊系統則不是太好找,需要點擊頭像下方的某個小按鈕,才可以在新窗口中對話。
注冊才剛沒幾天的新人Akira直接在公頻中打字發問了,從來沒回複過網友消息的SAI也就這麼沒過腦子直接回了,這才導緻正在圍觀對局的萬千網友直接現場爆炸。
炸了的不僅僅是萬千網友,還有和谷義高。
Zelda在線上狂敲Hikaru,在線好奇:“究竟什麼情況啊?????為什麼SAI要跟Akira約戰?!這個Akira不會真的是塔矢亮吧?!”
進藤光驚呆了:“為什麼和谷你會知道這件事啊?!!”
“……喂喂,你不是吧,沒看論壇嗎?”
“?”
“你的老師Sai在公共頻道約戰了一個叫Akira的人哦。”
“………………等等,公共頻道是什麼?難道别人也能看到公共頻道的聊天内容嗎?!”
“……?!哈?你竟然不知道公頻和私聊的區别?!我們可是一直在别人看不到的私密頻道聊天的啊,否則你以為為什麼至今隻要我不說,就沒人知道你和Sai的信息?!”
“………………………………………………????????!”
可是木已成舟,别無退路。不管外界對于SAI和Akira的身份究竟有多少猜測,他們的棋局都已是箭在弦上。
周三晚8點整,SAI登錄系統,進入Akira的對局室,觀戰人數已經破500。世界圍棋網的論壇直播樓裡,漲滿了山雨欲來的躁動與期待。
Sai讓一字,執黑先行。第一手3-4,小目。Akira執白,第一手16-16,星。第一根箭射出去了,帶着破竹之勢。然後是第一塊基石,第一顆火星。戰争開始了。
第一局。第二局。然後是第三第四第五局。
第六局開始的時候,連緒方精次都已經知曉了這件事,準時打開了電腦收看。随着棋局的不斷展開,一開始聚精會神地關注着SAI的網友們,也開始注意到他的對手Akira。誠然,迄今為止Akira還沒有赢過一局,然而即使是在讓一字的情況下,能和SAI下到終局争目的人也已實屬罕見。在過去的五局裡,Akira展現出的實力已經足以高蹈,手段強硬,判斷準确,一望而知的有沉澱有章法,絕非業餘愛好者可比,甚至超過了某些中段職業棋士。
更叫人咂舌的是這個人可怕的意志力:在知道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依舊越挫越勇,絲毫不折損其銳氣——不如說他正是因為看清了自己在攻擊方面的長項,才愈加變本加厲地揚長避短。懷敬畏之心、以顫抖之軀挑戰,并瘋狂地從失敗中汲取養分脫胎換骨,單是這份并存的冷靜與狠勁,便已足夠令人心驚,無怪乎SAI願意與他連下7局指導棋,費了那麼多心力諄諄教導。
現在問題來了,這樣的Akira,究竟又是什麼人呢?與SAI一樣,他同樣身份成謎,強到不可能是業餘,卻又在職業棋圈找不出這一号人。
不過,這也是理所應當的。塔矢亮雖然成名已久,但今年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沒有任何公開棋譜流出。知道他的棋風的人,恐怕隻有棋圈上層寥寥數人而已。
與苦苦猜測的網友不同,他的同門師兄緒方精次在無意之中看見論壇首頁裡Akira VS SAI的棋譜後,立刻就知曉了這個Akira的身份——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他感興趣的則是SAI。
棋譜看到第五局,緒方精次已經很确定,SAI對自己這個小師弟好的程度超出了陌生人之間的必要。這七局很顯然是指導棋,SAI的棋路宛若牽起孩子的手,即使被攻擊,也隻是輕輕地、含蓄地擋回去,用柔和而不可抗拒的力量,依舊領着手中的孩子往更好的方向走。連最初開啟七番棋的那個賭約,都是SAI率先主動留下的。
這個人明明有用七番棋一争本因坊頭銜的實力,卻把他的力量全部用于教導一個年輕人。
若說他們之間真的毫無聯系,那麼這個SAI未免對陌生人也好得太過了。
于是去拜訪老師家的時候,他便開門見山地問了:“亮,SAI是你認識的人嗎?”
而塔矢亮沉吟着,搖了搖頭:“緒方師兄,我不認為我認識過這樣一位那麼厲害的前輩。可是我覺得,也許SAI認得我,又或者是SAI認識的什麼人,認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