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往店裡走幾步,包馄饨的阿姨頭也不擡,說:“坐下掃碼點餐。”手裡仍舊繼續飛快包着馄饨。
嗯,是家沒什麼服務的店。
随便挑個靠牆的位置坐下,禾嫒尺邊打量這家店的裝修,邊掏出手機先拍它幾張照。(出來面試沒帶微單)
這家店是一家廣式老店,裝修很奇怪,有半家店的裝修是舊的,半家店是新的。
舊的那半邊還有招牌,招牌看起來像是經過多年日曬雨淋,已經褪了色。新的半家店光從顔色來看,倒是和老店看起來挺統一的,隻是貼的瓷磚明顯白亮不少。
像是老店開着開着位置不夠,正好隔壁店的租約到期,一并租下來之後,再打通了用。
一點都不講究。
再看牆上,牆上是整牆白色瓷片磚,餐牌是用紙一張張手寫,再貼上去的。字還挺好看。
禾嫒尺迅速找到自己想吃的馄饨價格,小份13大份20。
大份20倒是正好可以通過寫點評報銷,但她這次長了個心眼。
萬一不好吃,點份大的,那是真遭罪呀。
但是點小份的,13元,又還剩7元報銷額度呢。
于是她開啟湊單模式,繼續浏覽其他菜單。
“不吃面、不吃粉,雖然不貴,但是已經點了馄饨,再點一份主食萬一不好吃還不好打包,那就隻剩菜心或者生菜,一份11,還有肉粽和綠豆沙,9元……”
“青菜11有點不是很劃算啊,肉粽……廣式老店的肉粽味道一般差不到哪裡去。”
想了想,禾嫒尺在肉粽和綠豆沙之間選了肉粽,主要是因為她覺得,肉比綠豆貴。
馄饨13,肉粽9元,加在一起22。
寫評論隻能報銷20,所以禾嫒尺還需要自己支付2元。
接連幾天在APP賺到錢,禾嫒尺現在變大方了,2元而已,灑灑水啦。
點單,等上菜!
由于馄饨要現煮,所以先上桌的是肉粽。
講起粽子,不得不提一下每年端午節都會發生的南北甜鹹粽子大戰。
從小愛吃甜粽子的北方人理解不了為什麼粽子裡要放肉,從小吃肉粽的南方人不明白為啥粽子還能是甜的。
不過大家也就網上随便吵吵,現實生活中其實兩種口味都能接受的人占多數。
禾嫒尺因為媽媽喜歡吃甜粽子,爸爸喜歡吃肉粽,從小家裡兩種都有,所以她兩種都吃。
她讀大學時,同學來自天南地北。每年端午前後,不少同學會交換家裡包的粽子,南方人和北方人互換,嘗嘗對方家裡口味的也是有的。
甜鹹粽子的事提完了,再看現在這份剛上桌的肉粽。
不得不說這家店不光裝修老廣,連餐具也非常老廣。
盛肉粽的碟子是廣東家庭非常常見的不鏽鋼餐具,主打一個耐造摔不爛,也不會發黴。
用筷子把粽葉撥開,一個相貌平平,透着少許粽葉香氣的淺醬色粽子出現在眼前,先來張照片,手機先吃。
有些人吃粽子喜歡從邊角開始吃,主打一個吃得完整,從頭吃到尾。
而禾嫒尺吃肉粽的習慣,則是先用筷子把肉粽扒拉開,從中間吃起。
這很重要,因為她要通過這個動作,确定肉的位置,以及具體分量。
自己家包的粽子那當然是餡能包多少包多少,恨不能從頭到尾都是料,糯米意思意思隻加一點就行。
在店裡買的粽子就沒這麼好了,肉隻小小一塊,以示敬意。
美味面家的肉粽也不例外,粽子本身不大,是個三角粽。粽子裡用的肉是五花,目測肉塊就2cm立方的大小吧,不大,但能看見。
除肉以外,粽子裡還包了些紅豆。
餡料就這兩樣,特别簡單。
禾嫒尺将小小一塊肉用筷子分開幾份,挑出一小塊和糯米、紅豆夾一起,再入口。
這家店的肉粽雖說用料不多,但調味和烹饪手法足夠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