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茯苓說道,“公主,有一件事奴婢還是想告訴你。宴會那晚,王爺一直在隔壁廂房自顧自的下棋等着公主。算着時間差不多,本想去接主子回府。恰巧看到您和四皇子在回廊聊的開心,這才拂袖離去。”
茯苓的話又燃起了寒淩瑤心中的火苗,“你是如何得知的?”
“石晨告訴奴婢的。他天天跟在王爺身邊,他說的消息總不會錯。”
寒淩瑤内心頓時舒坦了不少,嘴上仍埋怨道,“那他怎麼不說清楚,那晚一直對我冷言冷語。”
茯苓思索了一番,分析道,“這男人向來占有欲極強,王爺拿着此事做文章,是不是說明他心中在意公主?公主您不遠千裡從北齊遠嫁過來,自然不是圖着這麼個結果。您要不使點美人計,我就不信王爺能拒絕的了。這畢竟在人家的地盤,您與王爺關系不好,遭罪的可是公主。”
寒淩瑤調侃道,“你前幾日還不是這麼說的。你不是說再也不要理他這個負心薄幸的人。”
茯苓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嘛。再說公主您那麼喜歡榮王,你這幾日不理他,您還更受傷了,我看着都心疼。”
寒淩瑤用手指點了點茯苓的額頭,“你這丫頭。”
看着公主心情舒暢了不少,茯苓這才小聲說道,“對了,夜閣那邊有消息了。夜閣閣主約公主明日在昆侖山會談。公主,您要赴約嗎?”
聞言,寒淩瑤變了變眼神,眸中頓生冷意,“芍藥的仇我一刻也沒忘。是該會會了。”
…………
翌日,端坐于朝堂之上的南楚帝氣色不佳,涼州大旱如約而至,徐州水患愈演愈烈,百姓聚衆作亂,當地太守束手無策。這一樁樁這一件件讓他頭痛不已。此刻八百裡加急又傳來骠騎将軍于行軍路上突染惡疾身亡的消息,剿匪大軍群龍無首,需另行擇将前往。
南楚帝眉頭蹙得緊,扶着額頭問道。“一個個都是來管朕要錢、要糧、要人的,衆愛卿如何看?”
蕭無忌見狀,站了出來,“臣以為,涼州雖然慘遭大旱,眼下事态并無徐州嚴重。涼州水渠不日就要建成。現今隻要撥付些許銀兩赈濟災民,派個大臣前去督建修渠,待水渠竣工之日,涼州大旱可解。至于西域,剿匪大軍可繼續緩緩前行,我朝人才濟濟,再選派一人快馬加鞭追上大軍代替徐庶領軍剿匪這并不難。至于徐州。太守無能,水患演變至暴亂,需得盡快派一名能力出衆的大臣前往徐州平亂。”
蕭無忌的話不無道理,慕容旭日深知唯有這徐州才是最大的隐患,一般人怕是擺不平這徐州。
南楚帝問道,“徐州要能力出衆的,派誰去?朕看蕭丞相德高望重,朕思來想去滿朝文武怕是無人能勝任這差事,蕭相可願替朕解了這徐州之難?”
未曾想陛下竟把主意打到他身上,他已位極人臣,着實沒有必要為了徐州去冒險。
蕭無忌不假思索推遲道,“老臣年邁,恐有心無力,有負陛下重托。依老臣看,兵部左侍郎文武雙全,做事穩妥,可堪重任。”
南楚帝對這人選不甚滿意,朝衆臣問道,“衆愛卿以為如何?”
眼見時機成熟,慕容恒微微轉頭看向後方。
一人站了出來,禀道,“臣以為,徐州水患、涼州大旱、西域剿匪關乎國本,關乎南楚社稷,皆需能力出衆的人前往。但這滿朝,若論能力出衆者,唯陛下耳。陛下乃真龍之身,膝下皇子皆個個不凡,沒有誰比諸位王爺再合适,當下儲君未立,臣鬥膽,請諸位王爺替百姓解憂,以功績擢選太子人選。”
徐勇見狀,亦附和道。“太尉所言極是,早立太子可安天下百姓之心,此舉可謂是一舉四得,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滿朝文武,支持此舉者竟占了大半。
面對這種态勢,南楚帝心中了然,他還沒死,他的兒子們就已經虎視眈眈盯着皇位,一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這裡面少不了他們的推波助瀾。擢選太子究竟是大臣的意思還是他們的意思。
想到這,南楚帝猛然咳了幾聲,看向他的兒子們,問道,“你們意下如何?”
慕容煊、慕容恒和慕容澤齊聲應道,“兒臣願為父皇分憂。”
南楚帝問道,“好。不愧是朕的好皇兒。那你們都想替父皇解決何難題?”
慕容恒生怕被人搶了先,率先應道,“兒臣願替父皇領軍蕩除西域匪寇,保我邊疆安甯。”
南楚帝聞言,眸中閃過一絲不悅,但又很快掩飾了,一臉慈祥的模樣,“翊王英勇,朕心甚慰。西域匪寇兇悍,你可想好了?”
南楚帝的話在慕容恒的心裡蕩起了漣漪,父皇不希望他選西域,到底是何意?
隻要不去徐州他都能欣然接受,思索了片刻,慕容恒頓時轉變了策略,回道,“兒臣莽撞,自古長幼有序,當由大皇兄先選。”
南楚帝對這個回答甚是滿意,于是看向慕容煊,“如此也好,瑞王,說說你的想法。”
見父皇叫自己,慕容煊看了他二人一眼,愣是遲疑了幾秒,這才答道,“西域匪寇橫行,做哥哥的自然是當仁不讓,斷沒有讓弟弟冒險的道理。兒臣願往,替父皇蕩平匪寇。”
南楚帝對瑞王的選擇極為滿意,但臉上并沒有表現的太明顯,極為平淡的說道,“既然如此,剿匪大軍那便由瑞王領軍。”
“兒臣領命。”慕容煊應道。
本該是自己的差事,竟拱手讓給了瑞王。慕容恒不由懷疑起慕容旭日的用意,父皇啊父皇,你對慕容煊到底是存了怎樣的心思?
南楚帝又開口道,“翊王,該你選了。”
慕容恒眸中閃過一絲不甘,俯首應道,“兒臣願往……涼州。涼州乃我南楚的糧倉,不容有失。”
南楚帝欣然道,“好。戶部即刻撥付一百萬兩作為涼州的赈災銀,這涼州之難便交由翊王了。”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