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平六年,大梁皇長子蕭景禹堪堪十五。
皇長子師從江南名宿黎崇,這黎崇自從江南來到京城後,這十來年間聲名譽隆,其文風端正,治學嚴謹,時有新的理學觀念,并且所教無類,定期設教壇于宮牆之外,讓皇家子孫與平民之子一同受教,獲朝野間贊譽無數,一躍而成大梁的學界泰鬥,鴻儒大家。
蕭景禹作為其嫡傳弟子,盡得其人品、學識的真傳。
聽說其另外招收了一名關門弟子,卻是如日中天的林帥之子——林殊,也就是皇長子的嫡嫡親表弟。
這名稚子一開蒙即入師門,又因其極佳的資質備受黎先生寵愛。
這表兄弟二人同為黎門嫡傳,鐘靈毓秀,如鸾翔鳳集,受盡天下學子豔羨。
黎門桃李滿天下,嫡傳弟子尤其才學出衆,風流無匹,一時成為一段佳話。
梁文帝自繼位以來,身世屢遭世人猜忌,國家接連不斷地遭受水患、蟲患、疫患、兵患……
雖然在衆朝臣的輔助下,政壇算是平穩,邊境安定,尤其還拓了些疆土……其自得之下亦感覺頗為辛苦。
其一直極為重視各皇子的教育,尤其對于皇長子,從其一出生就寄予了厚望。
在各朝臣的建言下,其早早就批準皇長子蕭景禹學習朝事。故從成平六年起,蕭景禹的學習課堂,就從單純的上書房,同時擴展到了莊嚴的乾元殿,有時候皇上在上書房,也要求其過去一起旁聽學習。
兩三年曆練下來,蕭景禹的理事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其天資聰穎,又有名師指教,還有嚴父手把手教導,治國天賦被極大激發,得到了衆朝臣的交口稱贊。
此時林羨已經奉聖命駐守北地愈十年,北境固若金湯,邊民百姓安居樂業,當地經濟也得以蓬勃發展。林帥之名響徹全國。
但林羨尚有一樁心事,就是其叔父林之校之子林燦,年已二十有八,至今尚未婚配。林之校走時,他還未成年,後來一直在邊境軍營戍守,甚少回京,而本地難以有相匹配女子,其姻緣一事就這麼拖了下來。長兄如父,雖是堂兄弟,但林羨覺得自己責任尚未完成。
林燦母親鐘氏,一直希望找個京城的大家閨秀做兒媳,哪怕不是晉陽這樣高的身份,也希望能門當戶對,方對得起亡夫。
長子婚事未解決,女兒林妙音雖也已二十又一,其婚事也就定不下,就這麼挑挑揀揀,終于在嫂子的幫助下,和戶部趙侍郎家的嫡次女換了庚帖,于是給林羨去信,要求趕緊把林燦遣回來,完成傳宗接代這件天大的事。
其實大梁後宮,也不平靜。
當朝皇長子蕭景禹為宸妃所出,自出生起就受盡天下矚目,百日即被封祁王,享親王待遇;更是于十五歲學朝政之始,被實封親王位。
皇二子是言皇後嫡子,奈何于襁褓中病夭,這是言皇後心中不可觸碰的巨痛,好在後來收養了皇五子蕭景桓,倒是聰明伶俐,甚是曉事,和其關系親近。
這些年來自己已經把他當作親子般疼愛,處處為他着想。尚小小年紀,她甚至已經開始為他暗暗挑選婚事,目的就是将來能對他有所助力,自己也能将其控在手中,成為未來的依靠。
皇三子蕭景亭乃惠妃所出,因幼時感染時疫未能及時醫好,導緻腿部殘疾而成了一個跛子。
他和皇二子僅相差一個月,雖然留下了殘疾但好歹留得性命在,而皇二子卻未能挺過去,因這遭了皇後的大忌,皇後一看到他就想起自己的親子,想起當時的煎熬當時的恨,心中的憤懑就不能停息……
他因此總盡量知趣地躲着皇後不和她照面……
而皇帝對這位殘疾兒子雖心有愧疚,但又因覺得他資質平庸并不重視,母妃惠妃空有美貌卻整日裡是個鋸嘴葫蘆……所以蕭景亭從小養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總想自己做個透明人就好。
皇六子蕭景禮是其親胞弟,卻是個頑劣的坯子,小小年紀喜歡吃喝玩樂、不求上進,比宮外纨绔子弟還不如,更不讨衆人喜。
皇四子蕭景宣為越貴妃所出,因着越貴妃目前最受陛下寵愛,子憑母貴,近水樓台,他和皇帝的接觸是最多的。
他長得又肖母,白淨勻婷,頗為清秀,嘴巴又特别甜,懂得如何讨好父皇,因而是皇帝最親近的一個兒子。
皇七子蕭景炎,為靜嫔所出。
這靜嫔出于飛羽宮,原為宸妃醫女,因而頗受宸妃照拂,和其姐妹相稱。靜嫔論年歲比宸妃還略長,但因位份的關系、更為顯示尊重,反而稱宸妃為姐姐。
同時,靜嫔還是宸妃兄長、大梁軍神林羨的義妹,因為兩人是真正關系親近的。
另外,蕭景炎和林帥獨子林殊又是同年郎,更能玩到一塊去。
林殊母親晉陽長公主是太皇太後的心頭肉,就算出嫁了還給她留着寝殿,以備她随時進宮居留。林殊又機敏異常,是這一輩裡最受老祖宗疼愛的,程度甚至超過了那些親孫子,宮裡的妃嫔們隻有背地裡不滿,當面卻是萬萬不敢說的。
皇帝對晉陽長公主頗尊敬,林帥既是重臣又是其義兄弟,所以林殊又是外甥又是侄子,在皇帝面前也是地位特别。
因靜嫔不受皇帝寵愛,蕭景炎跟皇帝也有所疏離。
生下皇七子後,娘兒倆受賜居住芷蘿宮,宮室雖簡小而陳舊,但有一個不小的院子,且離飛羽宮不遠。
兩宮間走動非常平凡,靜嫔手巧,在庭院裡自種草藥制作各季香囊,又因閑着無事,研究起了各類點心小吃,這些吃食和精緻香囊,都是與飛羽宮共享的。
而蕭景炎自小就喜歡跟在蕭景禹和林殊後面。這三人的親近,是其他兄弟們羨慕不來的。
孩子們往往拉幫結派,又互相争鬥,隻有林殊和蕭景炎跟在蕭景禹後面,三人兄友弟恭,亦師亦友,相處異常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