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還記得琵琶行這首詩吧?”
B:“好像是必修三還是必修幾裡的,白居易寫的吧?”
A:“人琵琶女還隻是彈彈琵琶的女孩子,就那麼凄凄慘慘了,她嫁的是商人,還算不錯的了,雖然多分離,但是總歸是吃穿不愁的。”
B:“但是以前商人的地位……”
A:“沒有辦法,畢竟那個時候,就是現在也沒有幾個人過得好的,更何況是從前!”
B:“始終想不明白怎麼會有人想要回到從前,社會總是不斷往前走的。”
A:“未知的才是精彩的。正因為是自己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才覺得美好,這個時代的人通常不會最欣賞羨慕這個時代,總是覺得之前的時代更好,其實也就是那個原因,現實世界不如意了,就在想象中如意下吧。”
B:“嗯……也是。”
A:“現在不是很流行那些清宮劇嗎?”
B:“是很流行。”
A:“前面說有些人就想着穿越唐朝炮灰掉李白,然後自己成為詩仙,不過妹子們可能沒這麼想,畢竟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妹子們更多想的是,怎麼在皇子們之間徘徊,被好些個人喜歡……雖然壓根不清楚她們怎麼會這麼想,但是隻能夠說是被主流文化影響吧,能夠理解,曾經我也做過這種夢。”
B:“各種價值觀告訴女孩:你存在的價值是被男人喜歡。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之下,女孩子們即便是幻想,也大多是希望自己被不同的男人競争,最後被最強的那個男人帶走,也跟男人們幻想自己打敗其他的男人,帶走更多的美人沒啥兩樣,無非是視角的不同。”
A:“你可能想象不到,幾百年前竟然有這麼一個離經叛道的女人。”
B:“是什麼樣的女人呢?”
A:“她這個人,結了婚,結果并不喜歡那個人,她愛上了另一個人,于是就跟人殉情,結果那人并不像她這樣,但是她并不後悔,還說自己是情貞,隻為喜歡的人,不是為丈夫,這個女人很有才,她在詩文上有附和的文人就勸她丈夫,兩個人最後還是和好……”
A:“知道嗎,她還寫過一些詩,意思是同為女人何必相互為難,結果現在有些人,思想還不如這個女人,一心想着要玩宮鬥宅鬥才行,幾百年前還有個女性,她是袁牧的學生,她覺得局限于内宅之中會限制自己,于是走了不少地方,詩文上跟她的老師多有來往……看吧,她們都不甘願于困在一宅之中,這些人反而越活越回頭去了。”
B:“這些女子實在是奇!”
A:“不可不謂是奇女子也。”
A:“诶,對了,你知道談允賢嗎?”
B:“是不是那個《女醫明妃傳》裡的主角?”
A:“……”
A:“快别提了,不過就是借着談允賢的名頭拍的一部瑪麗蘇神劇,現在的這些劇,但凡是女主角的,定然是脫離不了一段狗血戀情的,什麼卷入皇子們的争鬥之中什麼霸道王爺愛上我,談允賢這個人經曆雖然沒有這樣豐富,但是從某一個方面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傳奇了,她學醫其實跟她奶奶有關,受了她奶奶的影響,她第一個醫好的人也不是别人,是她自己,她從小身體不好,後來一邊學醫一邊醫自己……好了,那時候不是封建禮教嗎?”
B:“對,啊,你是說?”
A:“當時因為男女授受不親,女性的病其實很難得到救治,她看到這個情況,就從醫,救了許多婦女的生命,後來她奶奶走了,她很傷心,就消瘦了,結果做了個夢,這個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總之就是這麼傳說的,她奶奶說她會活到七十歲,會救很多很多人,其實她活到了九十歲。”
B:“是人瑞啊。”
A:“是啊,見官不拜,逢年過節了那些當官的還要請人吃飯,多好。”
A:“在那個時候,盡管大環境如此,總會有些離經叛道的人,李贽知道吧?”
B:“曆史必修三的那個吧。”
A:“對,人就不認為婦女頭發長,見識短,人覺得婦女是因為沒有什麼機會學習才會顯得見識短了,若是給婦女們機會,人說那些男的定然是會羞愧的!他還收了不少的女學生,這個人恐怕是怕人說閑話,自己還打扮的跟和尚一樣,可惜,最後也死了,自殺的。”
B:“沒怎麼了解過他的事情。”
A:“喜歡他的一句話:今日等死,明日等死,等不得死,反等禍來。”
B:“為什麼喜歡這句話呢?”
A:“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誰能夠說得準明天呢?說不準哪天就看不到明早上的太陽了。”
B:“這話聽起來悲觀。”
A:“其實一點兒也不,正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我才一直期待着明天,我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更多的女孩子,自信從容地說我就是女孩子,不是什麼性格強勢一點就自稱女漢子,女孩子就是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