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外,三人看着姜知年跟在白景書後邊出來,都是一臉憋笑,姜知年拿眼神威脅他們,又問:“時間不早了,你們想先回家還是先吃飯?”
“先去吃飯吧,不然你們到家還要勞動家裡人,一起吃了得了。”劉朝陽下了決定。
姜知年帶他們往最近的國營飯店走,正好上回來省城進去過。他們五人一人要了一碗面,還有兩個菜,飯後,劉朝陽不知去哪讨了個袋子,把帶的山貨一分為二。
姜知年詳細問過白景書是什麼圖紙,得知是陳三叔讓他做一款能被拖拉機帶動的犁地機器,他做了設計,又跟自己在機械廠做工程師的父親幾次通信修改,隻是沒有實物始終無法确定可行性,正好紀清瑜父親是省城機械廠的高級工,大隊長便讓他們一起來看看能不能得到幫助。
至于他如何能在短短幾月就出圖紙,他說多虧姜知年提供的方向,她的圖雖然簡略,但整體設計很有見地,他也是在她的基礎上做改動和細化。
姜知年就很不好意思,抄後世難道她要驕傲嗎?連說沒有沒有,她不過是拾人牙慧,拿了别人的設計來用,至于設計者是誰,那誰知道呢,她也就是到處收集資料時無意收獲一本筆記罷了。
筆記?她得找找,家裡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
真要?沒事,她還有變幻字迹的好手藝,回去就編一本。太新?大不了就說丢了,但她記性好,背下來了。
再深入就不禮貌了,她忙轉移話題,說感覺陳三叔讓找機械廠這事不是很靠譜,這種小項目大廠未必會接。
她的記憶裡,這個廠後世應該是軍工廠,紀清瑜也說現在廠裡沒有農機業務,大隊長那她也說過,他還是堅持讓他們一起來。
(陳三叔:蠢犢子!知不知道什麼叫關系套關系!)
她問陶耘農科院有沒有做農機研制的老師,得到一個模糊不清的答案,革命前應該是有相關研究的,現在老師還在不在都不好說。
他們覺得也不必急着兵分兩路了,先去農科院看看吧。
雖然一緻同意紀清瑜可以先回家探親,提前跟她父親通氣,但遭到她的嚴詞拒絕,于是五人一起行動。
陶耘先帶他們去了自己家,沒有人,他的弟妹上學去了,父母都在上班,略修整一番他們便往辦公區去。
整個農科院一片蕭條,陶耘聽他們問有些難過,自運動開始,許多專家、學者被打倒、下放,科研工作基本停滞,他的父母沒下放,但日子也不太好過。
陶耘母親吳老師見到兒子如何激動暫且不提,她領着人去找陶父,又是一番歡聚景象。
平複心情後,他們問起兒子怎麼突然回家,得知是與同伴出公差,對同行幾人更加熱情了。
他們去了待客室,姜知年掏出方案詳細解釋大隊搭建大棚種植水果、反季節蔬菜的構想,以及他們需要目前缺乏技術、良種的困境。
陶老師研究方向是玉米良種的培育,吳老師則是小麥抗倒伏,看似跟他們要做的不搭嘎(劉朝陽:不!很搭!),但他們認識人啊。
陶老師介紹隔壁省農學院有位趙老師,他研究的就是利用塑料薄膜覆蓋使農作物增産。
早在1962年,他就提出要研究生産我國的農用塑料薄膜,次年,我國第一批農用地膜問世,後來他又貢獻出地膜覆蓋、大棚覆蓋等多項成果,這些研究領先世界。
他向全國推廣塑料大棚的提議,得到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的支持,隻是革命期間推進艱難,成果不顯。
陶老師曾在一次會議中與他相識,在他的描述中,趙老師正直、勤懇,對自己的研究極為上心,所以他覺得趙老師聽到柳樹大隊主動找技術修建大棚的消息一定會很激動,他會盡快傳信給他,相信不久就有好消息了。
吳老師表示她會幫忙聯系研究蔬菜的老師,但草莓種植他們都愛莫能助,據他們所知,水果相關的研究受影響非常大,各地草莓種植面積大幅縮水,而且本省引進不多,江浙滬以及東北一帶對此應該有更多研究。
姜知年聽了也不失望,她想種草莓不過是覺得賣水果能更快回籠資金,種出蔬菜來也不差事嘛,要真不甘心,大不了她自己培育。
與兩位老師約好下次拜訪時間,陶耘領他們出去。離開家屬院的路上,姜知年有些沉默四人還以為她是種不了草莓所以不高興,紛紛安慰她。
姜知年:就,謝謝吧。
其實她在想趙老師,後世大棚遍地,冬日吃菜也不再困難,都說菜籃子、糧袋子,這麼重要的兩件事,她卻隻有後者的記憶。從陶老師提供的信息來看,趙老師說是大棚領域的先驅也不為過,卻好像從沒聽過這個名字,他究竟是低調呢,還是……
可身處這個特殊時代,哪怕她自诩不凡,也好像什麼都做不了。
(PS.這回是姜知年想多了,人好好的)
他們陪紀清瑜到機械廠,準備在附近招待所先住一晚,劉朝陽付錢時候一臉肉痛,一間房一晚就要五毛!要不是有那個什麼圖在他們就去睡大通鋪了!
姜知年覺得他看自己的眼神好像在說為什麼你不是個男的……
算了,晚上自己掏錢給他加道菜吧,看在最後是他報賬的份上。
紀清瑜拿着山貨回家了,噫,他倆知道那一麻袋東西是讓他們帶回家的特産之後那個表情……她都不想回想。她隻能解釋這些是大隊長讓她弄的,見他們沒空上山她便代勞了。
姜知年:我的名聲……我要鲨了姓趙的姓王的姓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