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轉身邁向供奉人道的後殿,殿内氤氲的檀香,讓氛圍更顯莊嚴肅穆。恭恭敬敬地跪下,行了三拜九叩大禮,聲音低沉而懇切:“人道在上,桃花水底封印告急,非得功德不能化解冤孽。懇請準許我查看朝歌及各地封國府庫的功德儲備,拯救蒼生,解此大難。”
參拜完畢,刹那間,一道柔和光芒綻放,緩緩飄落在備好的紙張上。朝歌及各地封國府庫的功德數據逐一顯現,有詳盡的數字,也有相關批注。
人皇妙俯身查看,這些年來,雖說各地府庫積攢了不少功德,可面對封印中如洶湧潮水般的冤孽,仍是怕不夠用。
她在殿内來回踱步,思索片刻後,迅速做出決定。鋪開紙張,揮筆寫下一道诏,令各地官員加大行善力度,興辦利民工程,救濟貧困百姓,積攢更多功德。
寫完,招來傳旨太監,吩咐:“通傳天下,延誤者嚴懲不貸!”太監雙手接過诏令,匆匆退下。
卻說各地官員接到這道命令後,反應截然不同,世間百态盡顯。
那些平日裡便清正廉潔、心懷百姓的正直官員,在接到诏令後,絲毫不敢懈怠。
他們深入民間,四處勘察,探尋最适宜興辦利民工程的地點。親自監督工程的每一個環節,從規劃設計到材料采購,都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他們打開官倉,按照标準為貧困百姓分發糧食與衣物,耐心傾聽百姓的訴求,切實為百姓排憂解難,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方土地積攢足夠的功德。
然而,朝堂之中從來不缺心懷不軌之徒。
部分官員滿腦子都是個人私利,面對诏令,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借此中飽私囊。他們找來一群擅長舞文弄墨的幕僚,精心編造各種虛假的工程報告,虛報工程的規模與投入,甚至虛構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救濟活動。賬目做得極為精細,表面上毫無破綻,實則每一筆所謂的開支,都被他們納入了自己的腰包。
還有一些官員,本就生性慵懶,對政務一貫敷衍。
诏令下達後,他們隻是在衙門裡随便張貼了一張告示,便當作已經執行。對于興辦工程,他們連實地考察都懶得去,更别提組織實施了。至于救濟貧困百姓,他們也隻是讓手下的小吏随便去街上轉一圈,做做樣子,根本沒有實際行動,完全将人皇的诏令抛諸腦後。
最為可惡的,當屬那些貪婪殘暴的官員。
他們視百姓如蝼蟻,借着興辦利民工程的名義,在各地大肆抓壯丁。無數家庭的青壯勞力被強行帶走,被迫參與繁重的勞役。
這些百姓每日天不亮便要起來勞作,一直幹到天黑,稍有懈怠,便會遭到監工的毒打。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住的地方簡陋不堪。家中留下的老弱婦孺,無人照料,生活陷入絕境。一時間,哭聲、罵聲充斥着村莊與城鎮。百姓們對這些官員恨之入骨,可又無可奈何。
如此一來,本是為了積攢功德、造福蒼生的诏令,卻因這些官員的惡行,緻使天災未到人禍先至。
原本就飽受天災威脅的民間,如今更是哀鴻遍野。
田野裡,莊稼因無人耕種而荒蕪。道路上,随處可見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的百姓。民生凋敝,一片衰敗之象。
上卿傅說肩負着監察各地政務的重任,帶着一衆屬下,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巡查。
每到一處,傅說都不會提前通知當地官員,而是直接深入市井街巷、田間地頭,與百姓面對面交流。
在一處偏遠的郡縣,傅說看到一群百姓衣衫褴褛,面黃肌瘦,正聚在一起唉聲歎氣。
他上前詢問,一位老者哭訴道:“大人,我們本就窮苦,如今縣裡的老爺借着興辦工程之名,強征我們去做工,家中田地無人耕種,糧食也被克扣,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傅說聞言,眉頭緊鎖,當即決定去縣衙一探究竟。
來到縣衙,那縣令聽聞上卿到訪,吓得臉色慘白,匆忙出來迎接。
傅說冷冷地看着他,質問道:“本縣百姓疾苦,你身為縣令,為何不管不顧,反而大肆強征勞役?”
縣令吓得撲通一聲跪地,結結巴巴地辯解,徭役本來就是這樣。
傅說根本不聽,言道從來如此難道就對?下令屬下徹查賬目,果然發現諸多貪污腐敗的證據。
在另一個地方,傅說看到一處水利工程熱火朝天,百姓們幹勁十足。
他走近詢問,百姓們紛紛稱贊當地官員:“大人您不知道,我們這兒的縣太爺可真是個好官呐!自從接到诏令,他就帶着我們一起修水利,不僅給我們工錢,還管飯,如今莊稼有了水灌溉,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
傅說聽聞,心中甚慰,當即招來這位官員,對他的作為予以高度贊揚。
一地巡查結束後,傅說便将當地官員召集起來,當衆宣布獎懲決定。
對于那些貪污腐敗、敷衍了事、強迫百姓服勞役的官員,毫不留情地予以嚴懲。有幾個罪大惡極的,直接革職查辦,打入大牢。情節稍輕的,也都被貶官降級,以示懲戒。
而對于那些實心為民、認真執行诏令的官員,傅說則代表人皇進行賞賜,有的加官進爵,有的得到豐厚的物質獎勵。
經此一遭,各地官員無不警醒,紛紛改正之前的錯誤行徑。
待到上卿傅說風塵仆仆地返回廟堂,神色間帶着幾分凝重與疲憊。
見到人皇,他大禮參拜後,起身直言:“大王,此次巡察四方,本以為有羅網在上監察,各地官員定能奉公守法,盡心當政。可現實卻令人痛心疾首,懶政、暴政現象仍屢見不鮮。”
人皇聽聞,眉頭緊蹙。吏治清明與否,直接關乎着江山社稷的興衰存亡。官員作為朝廷政令的執行者,是連接朝堂與百姓的關鍵紐帶。如今懶政、暴政頻出,百姓苦不堪言,這無疑是在動搖王朝的根基。民心,乃是江山永固的根本所在,若百姓對朝廷失去信任,心生怨恨,一旦有風吹草動,便極有可能引發民變,到那時,這辛苦打下的江山,便如危樓一般,随時可能傾塌。
傅說接着道:“有些官員面對诏令,陽奉陰違,根本不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依臣之見,往後還需多派遣心腹屬下前往各地,明察暗訪,才能及時發現問題。”
這時,國相聞仲上前一步,拱手進言:“陛下,上卿所言極是。但頻繁派人巡查,終究耗費人力物力,且難以持久。臣提議推行流官制,各地郡守縣令每隔幾年便一輪換。如此一來,官員難以在一地長久經營,或可減少貪腐與暴政滋生。”
傅說微微點頭,又無奈歎道:“國相此計雖有可取之處,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亂象,可終究隻是治标不治本。即便官員輪換,若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為官者的心思,到了新地方,依然可能故态複萌。”
聞仲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思索:“上卿所言甚是,我等雖知曉這些舉措難以徹底整頓吏治,卻一時也想不出更為有效的辦法。這吏治之弊,猶如頑疾,根深蒂固,實非一朝一夕能解決。”
三人陷入沉默,廟堂之上氣氛壓抑。
人皇靠坐在王座上,目光望向遠處,喃喃道:“吏治不清,民心不穩,社稷根基便難以牢固。難道就真的沒有徹底整治之法了嗎?”
此時,殿外陽光透過雲層灑下,卻未能驅散這滿殿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