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馬陵傳 > 第121章 第十七回 地死地亡護孤幼 地差地錯反官差

第121章 第十七回 地死地亡護孤幼 地差地錯反官差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本回作者:揚波(臨風監修)

詩曰:

定陶流徙英雄裔,差錯陰陽落銅駝。

遁走遊龍搖社稷,奮發好漢攪天羅。

生靈既望何辭死,貪墨亡身豈較多?

滿貫乾坤為此義,無私青史細雕琢。

話說北宋政和六年,梁山攻克曹州,殺高衙内以雪林沖之恨。智多星吳用因見曹州地近黃河,為東京出入之通衢,便調雙槍将董平與鮑旭、焦挺二将據之。不數月,那金成英領官兵至,先擒焦挺,後同韋揚隐雙□□殺董平,獨餘鮑旭一個難敵,落荒而走。以此曹州失陷。成英既得曹州,當日領大隊入城,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安置降兵。又恐梁山兵馬複來奪城,便在州衙點兵遣将,鎮守各門,并一切營汛,嚴緊守望。

卻說那曹州城東北處,有一草廟村,村中有一漢子,姓王名凱,年方一十七歲,身長七尺有餘,莊農出身。因他生性兇頑鹵莽,村人都與他起了個诨号,叫做酆都閻羅。近來正是農閑之時,這王凱無甚要事,更兼時事紛亂,心頭越發苦悶的緊,正沒發作處,忽自道:“這曹州地界數月來隻是鬧兵,閑走不得,直把俺拘得手腳都緊了。今個亦無他事,何不去鄰村尋俺那石兄弟,與他較量則個?”當時拎了一條樸刀,徑往鄰村而來。

行不過十數裡,來到觀堂村,尋到那好友家中,敲得門開。那個好友是誰?姓石雙名糧誠,亦是莊農,頗有些膂力,也喜耍槍弄棒。因他生得面惡,又好與人争較,常常尋出事來,故遠近皆喚他作陰曹無常。二人因去曹州城内販賣谷物,以而結識,較量起槍棒拳腳,常分不出勝敗輸赢,遂結為刎頸之交,但得閑時,隻是吃酒比試。

石糧誠見是王凱,不由大喜道:“方才見鄰人說,官軍克複曹州,正要去尋你,反得哥哥先來此。”王凱亦喜道:“好麼,自聞說官軍來攻打曹州,真個是無日不戰。近來我那裡農務方了,又想我兄弟二人多日不曾會得,直撞着膽子,那管他交不交戰,一路奔來。”當下兩個就屋裡各綽了一條長棍,都到院中立定,吐個門戶,大開解數,打做一處。比了半晌,發了一身汗,不覺有些口渴,石糧誠便道:“想我弟兄多時不見,今日一會,非比往時。眼下曹州方定,何不至城中尋幾盞酒吃,也好尋機看一看那殺了梁山雙槍将的是甚樣人。”王凱撫掌笑道:“兄弟盛情,為兄焉敢推卻?隻是我自想來,須将着防身家生,卻不可帶着刀槍,以防官軍嫌疑。”石糧誠道:“哥哥說的是,便隻将這兩條杆棒帶了。”

二人湊了些碎銀,懷中裹了,直望曹州城去。行至北門旁,隻見四下裡都是把門軍士,就中間當住去路,聽内中一個道:“目今曹州光複,城中群賊皆降,為是見說賊首董平尚有家眷在逃,得金将軍令,須仔細搜捕,不得放過。來往人等,惟經查問方準通行。”王、石兩個沒奈何,隻得雜在人群中,依次向前湧去。看看将到門口,忽然前頭一陣聒噪。王凱心下頗異,探出腦袋望去,隻看一個婦人,十分大有顔色,懷中抱着一個嬰孩。一軍漢面露輕薄,正欲舒手去摸那婦人面頰,那婦人身邊又一秃漢,一把扯住。那軍漢喝道:“甚麼秃驢,也來壞老爺的好事,直把你當梁山賊人捉了!”王凱不喜,心生忿怒,隻待擠過去幫襯時,忽聽一人說道:“這厮似是戴全的心腹,那戴全已在梁山招賢堂上做了個頭領。”那秃漢見說破了身分,大喝一聲:“當我者死!”手起一扁擔,照那軍漢頭上,打的粉碎。複奪過身上那把刀,就人群中胡亂殺将起,擁着那個婦人,急急向北門外逃去了。

當時人群大亂,王凱見狀,與石糧誠暗道:“可惱這夥官兵,這般行徑!我們也不要進城了,就跟過去看一看,若真是董平的家眷,暗中幫上一幫也是好的。”石糧誠道:“梁山舊時雖是占了曹州,卻不曾害民,亦常将糧米俵濟,衆鄉裡無不念他的好。隻是我們手無寸鐵,僅兩條杆棒,稍有不慎,若吃官軍發覺,或被捉了去,或當時丢了性命,如之奈何?”王凱皺眉道:“且先趕去,此間地理各都熟悉,見機行事罷。縱使不成,你我之心,蒼天可鑒。”言訖,拽開大步,一道煙去了。有詩為證:

曾憶生靈煙火事,虎穴獨走笑兵戎。

報君何必金台上,粒粟承恩遣玉龍。

奔了二三裡,早聞得身後銮鈴聲響,回身隻見十數個官兵,縱馬追來。二人心慌,急止步時,官兵已到身前,喝問兩個道:“你兩個甚麼人,可見一秃驢一婦人否!”二人連忙道:“小人是本州東北處的村民,方才北門處大亂,險些丢了性命,正待回家。那秃漢原先走了,不曾撞見。”官兵不顧兩個,複向前追去。王凱、石糧誠卻才放下心,亦再動身去趕。又走了多時,前面一片樹林外,卻見血泊裡挺着一個沒頭屍,看那衣服,不是那秃漢是誰?鄰邊尚有幾個官兵的屍首,那個婦人同嬰孩卻不見了蹤迹。

王凱與石糧誠暗暗叫苦,就進林中四下去尋。約莫尋了一炷香時,一叢中聽得動靜,扒過去看,見那個婦人撲在地上,後心中了一箭,口中微微呻吟。那個嬰孩正護在身下,哭鬧着哩。王凱大驚,忙扶起身來,教石糧誠好生防備周遭。王凱便道:“娘子莫怕,我非官兵,更不是歹人。适才在城門處,見那軍漢輕薄你,本欲相助,卻又聽得說你兩個與梁山好漢有些幹系,故而趕來此。”那婦人聞言,垂下淚來,道:“不瞞壯士,奴家乃是董平之妻程氏。城破時,得丈夫部下毛和尚救護,本欲潛逃回山,不料敗露。”眼見得程小姐口裡,隻有出的氣,沒入的氣了,撐持道:“奴家傷重,已不能勾活。惟這個一歲孩兒董芳,萬望垂憐,或收養,或送回梁山。得托時,雖死無憾。”王凱見說,與石糧誠面面相看,把牙一咬,就道:“夫人放心,我等也曾受梁山恩惠,正是報答的時候,必不辜負!”程小姐見他答應,方才氣絕。有詩為證:

相托孤苦倚丹心,感悟英貞魂夢欽。

未道散星薪且盡,續義依舊到如今。

王凱與石糧誠見程小姐身死,嗟歎不已,隻得把些枯草樹枝,并黃土來,将程小姐的屍首草草遮蓋了。兩個再去看那董芳,隻是啼哭不住。二人本是村鹵漢子,如何曉得這般事體?隻好學着所見過的村婦之态,王凱拍着那孩兒,又軟着嗓子哼着,石糧誠撫着前額,不住地說些寬心的話兒。然這董芳隻是啼哭,全然不理。王凱本不喜哭鬧,心下越發急切,正不知如何對付時,忽然聽得遠處聲響,恐是官兵又至,急急叫道:“我的爺,你再哭時,隻是教俺們三個性命都無!”抱着董芳,同石糧誠閃到别處叢中藏匿。說也奇極,那董芳吃王凱這一說,竟止住了哭号。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