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胖胖的小豬包,圓滾滾的豆沙小兔子,還有金黃酥脆的迷你蔥油餅,以及一碗碗清湯裡漂浮着的玲珑小馄饨。香氣瞬間彌漫開來,引得孩子們在教室裡就有些坐不住了。
“哇!今天有小豬包吃!”
“還有小兔子!”
“好香啊——”
午餐鈴一響,孩子們像快樂的小鳥一樣湧向餐廳。當看到餐盤裡那些造型别緻、香氣撲鼻的面點時,驚歎聲此起彼伏。
“老師,這個小豬鼻子是真的嗎?”
“你嘗嘗看!”老師笑着鼓勵。
孩子們拿起勺子和小叉子,迫不及待地開動。
“嗚,小籠包裡面好多湯!好好吃!”
“這個小馄饨滑溜溜的,我喜歡!”
“這個脆脆的,香香的!”
就連平時吃飯最慢、最挑食的安東尼,今天也捧着一個小豬包,吃得腮幫子鼓鼓的,眼睛亮晶晶。
傅榕更是表現突出,他面前的小碗很快見了底,舉着空碗響亮地喊:“老師,我還要一碗馄饨!”第二個碗吃完,他又指着小豬包:“這個,這個還想吃!”
最後,在老師善意的制止下,他才意猶未盡地舔了舔嘴唇,拍着小肚子滿足地打了個嗝。這孩子,在家吃飯可沒這麼積極。
沈蕪站在餐廳一角,看着孩子們純粹的快樂和滿足,很是高興。
下午,家委會的幾位媽媽也應邀前來品嘗。她們大多是精緻飲食,對孩子的飲食格外上心,也更挑剔。園長特意請董師傅又做了幾樣适合成年人口味的點心,比如小巧的核桃酥、改良版的低糖綠豆糕。
“董師傅,您這手藝真是絕了!”穿着旗袍的林太太捏起一塊核桃酥,咬了一小口,眼睛立刻亮了,“這口感,又酥又香,甜度也剛剛好,比外面那些老字号的都強!”
“是啊是啊,上次那個星廚美食節,我們全家都看了直播,我婆婆還照着您教的方法試着和面,蒸出來的饅頭果然不一樣!沒想到今天能吃到您親手做的點心!”
“董師傅,您做的這個綠豆糕一點不膩,孩子肯定也愛吃。”
“以後您要是常駐我們幼兒園,我們可就放心了!”
媽媽們你一言我一語,贊不絕口。她們看向沈蕪的目光也變了,之前的客氣疏離,變成了帶着些許佩服的親近。這位傅太太,看來是真心在為孩子們做實事。
園長見狀,笑着對董師傅說:“董師傅,看來孩子們和家長們都非常歡迎您。如果您願意,我們很希望您能加入西雅幼兒園這個大家庭,擔任我們的面點顧問和食育老師。”
董師傅激動得嘴唇微微顫抖,他用力地點點頭,聲音有些哽咽:“我願意!謝謝園長,謝謝沈女士,謝謝各位……”
沈蕪上前一步,輕輕拍了拍他的手臂:“董師傅,以後孩子們就有口福了。”
董師傅正式加入了西雅幼兒園,每周固定三天來園裡工作。除了負責孩子們的面點餐食,園長還專門開設了“董爺爺的食育小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動手,體驗面點制作的樂趣。
第一堂課的主題是做最簡單的彩色小饅頭。
董師傅換上了一塵不染的白色廚師服,戴上高高的廚師帽,站在一張鋪着幹淨桌布的大桌子前。他面前擺放着和好的面團用菠菜汁、胡蘿蔔汁、紫薯泥天然染色的彩色面團,像一團團柔軟的彩泥。
孩子們圍着桌子,興奮地叽叽喳喳。
“董爺爺,這個綠色的面團是用什麼做的呀?”
“董爺爺,我們要做小兔子饅頭嗎?”
“董爺爺,我媽媽說你會做孫悟空!”
董師傅被孩子們一聲聲“董爺爺”叫得心都化了,臉上的笑容比陽光還燦爛。他拿起一小塊綠色的面團,耐心地解釋:“這是用新鮮的菠菜榨成汁和面做的,吃了對眼睛好。”他又拿起黃色的:““這是用胡蘿蔔做的,吃了能讓我們長得更高!”他又拿起紫色的:“這個呢,是紫薯,吃了對身體很有好處。”
孩子們聽得似懂非懂,但對能玩面團這件事充滿了期待。董師傅做了示範,教他們怎麼揉面,怎麼把面團搓成長條,再切成小劑子,最後捏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小手們立刻忙碌起來。有的孩子學着董爺爺的樣子,認真地揉搓;有的則把面團當成了橡皮泥,捏出了奇形怪狀的東西。面粉沾滿了小臉蛋和小圍裙,空氣中彌漫着奶聲奶氣的歡笑和面粉的清香。
傅榕格外投入,他學得有模有樣,小眉頭緊鎖,專注地揉着一個黃色的面團,試圖捏出一個他喜歡的挖掘機形狀,雖然最後出來的更像一個攤開的煎餅,但他依然驕傲地舉起來給老師看:“老師你看!我的挖掘機!”
沈蕪站在教室後面,看着這熱鬧又溫馨的一幕,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董師傅穿梭在孩子們中間,時而彎腰指導,時而幫着收拾“殘局”,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眼神裡是前所未有的光彩。他不再是那個蝸居在老舊出租屋裡、為生計發愁的失意匠人,而是被孩子們依賴和喜愛的“董爺爺”。
“董爺爺的食育課”很快成了西雅幼兒園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孩子們不僅學會了簡單的面點制作,更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食物的來源,懂得了珍惜糧食,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傅榕小朋友的吃飯問題也徹底解決,每次有董爺爺做的面點,他都能吃上滿滿兩大碗,連帶着對其他食物的接受度也高了不少。
一位大班的媽媽恰好在本地一家頗有影響力的生活類雜志社工作,她敏銳地察覺到這其中的新聞價值和溫情色彩。在征得園長、沈蕪和董師傅的同意後,她為自己的雜志策劃了一期專題報道。
幾天後,攝影師和記者來到了西雅幼兒園。他們沒有刻意安排,隻是真實地記錄了一堂普通的食育課。
鏡頭捕捉到了董師傅耐心講解的神情,孩子們專注又好奇的眼神,以及那些沾滿面粉卻無比快樂的小臉。記者還采訪了園長,了解了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和效果。董師傅面對鏡頭有些腼腆,但談起面點、談起孩子們時,眼中自然流露出的熱愛和滿足感,極具感染力。
沈蕪原本想避開采訪,但記者了解到她是最初的引薦人,堅持想和她聊幾句。沈蕪隻簡單說了幾句,大意是自己隻是恰好認識董師傅,覺得他的手藝不該被埋沒,也很高興能為孩子們帶來更好的飲食體驗,便不再多言。她巧妙地将功勞歸于幼兒園的開明和董師傅的技藝。
報道刊發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标題很吸引人《“星廚”爺爺的第二春:當傳統面點香飄幼兒園》。文章配圖精美,文字細膩感人,将董師傅的人生起落、幼兒園的食育創新、孩子們的純真快樂描繪得淋漓盡緻。
報道中雖然提到了沈蕪,但筆墨不多,隻點出她是“熱心家長代表”、“傅氏集團總裁夫人”,側重于她發掘人才、促成美事的善舉,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她的低調和愛心。
這篇文章很快被多家網絡媒體轉載,甚至引起了市電視台教育頻道的關注。一時間,“西雅幼兒園”、“董爺爺”、“面點食育課”成了本地熱門話題。
董師傅一下子又“火”了,但他依舊保持着樸素和謙遜,每天樂呵呵地給孩子們準備面點,認真地上好每一堂食育課。
幼兒園也因此聲名鵲起,被譽為“食育教育典範”,收到了不少教育部門的表揚。園長對沈蕪更是感激不盡,覺得這位傅太太不僅有眼光,有能力,還有一顆真正為孩子着想的心。
而沈蕪,雖然刻意保持低調,但她在幼兒園家長圈和一些關注此事的人群中,形象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那個神秘、高冷的傅太太,而是變成了一個有溫度、有智慧、有行動力的女性。她通過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不僅幫助了董師傅,豐富了孩子們的體驗,也無形中為自己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人脈。這種踏踏實實做出成績的感覺,讓她内心充盈而滿足。她隐隐感覺到,這種将熱愛、專業和助人結合起來的模式,或許正是她未來想要探索的方向,也與“雅韻”平台想要傳遞的價值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