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去世時,對方也沒有回家奔喪。
這些都是程姨告訴她的,也是她到梁家後程姨瞧見她樣子,一邊抱着她哭一邊罵吳元麗才知道的。
程姨原名叫程錦,是從小和元青的媽媽,吳元姝,一起長大的好姐妹,甚至可以說,是程錦照顧着吳元姝長大的。
小時候吳元姝是家裡最不被關注的人,即使她是最小的一個。
外婆作為後娶的妻子,除了要時刻照顧好外公,還要關注整天找茬的吳元麗,心神疲憊,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作為後母,旁人的眼光和言語,将她架在了道德的燈光下,時刻拷問着。
種種原因之下,吳元姝成了這個家庭裡的犧牲品。
程家是緊挨着吳家的鄰居,程錦的父親是老師,母親是軍人,教書育人和保家衛國的兩人同樣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自己的子女,這讓十分渴望父母陪伴的程錦十分孤獨。
幼年的程錦坐在門口,盼望着父母歸家的身影,看到鄰居家門前同樣坐着的吳元姝,從此,兩人相伴長大。
程錦比吳元姝年長兩歲,她們一起上學、放學、歸家,從小沒有分開過。程錦那時候多數時間都是在程家待着,兩人在一個被窩裡睡覺,後來長大了,少女的心事和秘密也是互相分享。
程錦可以說是吳元姝除了父母外,第二個母親,也是最親密信任的人。
那個名義上血緣上的姐姐吳元麗就更比不上了。
按道理,元青應該是去程錦那裡的。
可是,為什麼元青就投奔到了吳元麗這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走錯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走錯地方了!
元弈和吳元姝是突然消失的。
那時候元青剛過5歲的生日不久,有人告訴她:爸爸媽媽已經去世了。
小小的她已經知道死亡意味着什麼,就像外公外婆一樣,永遠不會回來了,她除了傷心還有恐懼、茫然。
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鄰居們還是幫忙将喪事辦完,最後看着元青這個小孩子,小小年紀就沒爹沒媽,可憐啊!
但是,誰家又願意多養一個人呢?
後來街道辦的人查到她還有位姨媽,就問她願不願意去。
“元青,你媽媽在G市還有位姐姐,你願意到那裡和她一起生活嗎?”
元青不認識吳元麗。
元弈和吳元姝很少談論以前的事,她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都不在了,有記憶不久後,外公外婆也相繼離世,與吳元麗也早就不聯系好多年。
街道辦的人耐心和她解釋,“你還有位姨媽,可以去那裡生活,你還小,不能獨居,如果你不願意,那就隻能送你去附近的孤兒院”
孤兒院元青是知道的,以前她和爸爸媽媽去那裡送過東西,那裡都是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
她有爸爸媽媽,不要去那裡。
“可是姨媽是什麼東西啊,阿姨?”那時的她問
“就是你媽媽的姐姐,和你媽媽是姐妹,很親的親人”
那時的她模糊記得,媽媽好像是有個好姐妹,每次收到對方的信,媽媽都開心的又蹦又跳,看完信眼睛又紅紅的,爸爸要哄很久才讓媽媽笑。
似乎是媽媽很重要的人。
思考了會兒,她懵懂的點了點頭。
就這樣,陰差陽錯地,她被送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