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廁所。
李穎的屍體是趴倒在地上,滿是污垢的地面浸着血液,血液源頭來自李穎的脖子。
李穎脖頸右側有一個血窟漏,在喉骨旁開兩橫指的位置,那裡是是頸動脈。
以血窟漏的大小,以及傷口撕裂的切面很容易判斷,兇器就是那根在早餐消失的筷子。
秦洲蹲身在查看屍體情況,林異的腦袋則輕輕地‘嗡’了一下。被翻過來的屍體,和王铎一樣,朝着林異咧嘴微笑。
這個情況其他人全都沒有看見,包括近距離尋找細微痕迹的秦洲。
林異與屍體對視,他的滿腔疑惑沖淡了被屍體直視的詭異。
李穎死了?
為什麼死的是李穎?
7-7怪物為什麼要殺李穎?
如果程陽是7-7怪物,李穎是他捏造出來的懷疑對象,并且塑造得非常成功,林異和秦洲始終不敢放下對李穎的猜忌。
可現在,李穎死了?
林異的腦子出現了片刻的混亂,他勉強不動聲色地看了程陽和周伶伶一眼,周伶伶渾身戰栗,雙眼通紅。不時要去看李穎的屍體,但看過之後又害怕地收回視線。
程陽的神情中也有那麼一兩分害怕,隻是他被秦洲安排安撫周伶伶,這才強裝出鎮靜的樣子來。
周伶伶是第一個發現李穎死去的人,可他們什麼也問不出來。周伶伶受了刺激,秦洲一問,她就抱着腦袋尖叫。
這時,程陽問周伶伶:“伶伶姐,我……我先送你回房間吧。”
待在這隻能更受刺激,不用說那一地蜿蜒的血,光是粘膩血腥氣味就已經讓人不适了。
周伶伶紅着眼睛朝李穎屍體看了一眼,她似乎想對李穎說點什麼,畢竟這幾天來她們倆都是一起待在一起的。但最終,周伶伶什麼也沒說,她輕輕地點了下頭,同意了程陽的提議。
程陽見狀對林異和秦洲說:“大佬,林異兄,我……我帶伶伶學姐……”
秦洲轉過身來睨着他們倆,不過不置可否。
程陽摸不清秦洲的意思,撓了撓後腦勺,“那,那……”
林異注意到周伶伶看到了秦洲的手,秦洲手上沾到了血迹,血讓周伶伶更加不适了,她滿臉煞白地扯了扯程陽的衣角,是讓程陽陪同自己離開這裡的意思。
程陽隻好又道:“那,那我們先走了,大佬林異兄,你們……你們小心點哦。”
說完程陽就帶着周伶伶離開了,林異和秦洲的視線始終鎖在他們兩個人身上。
怪物的範圍已經很小了,小到就在這兩個人當中。
等他們離開後,秦洲擰開水龍頭,雙手在清水中搓洗:“從李穎的傷口和倒地的姿勢來看,怪物從她背後下手。她死前的表情你也看見了吧?”
林異隻看見李穎沖自己微笑,他不打算把這個情況告訴秦洲,撒謊道:“在想事,沒注意。”
李穎的死确實奇怪,死在白天,死在7-7怪物手裡,分走林異的注意并不奇怪。
秦洲沒有多想,一邊洗去手上的血迹一邊說:“根據‘疼痛面部表情分級評分’,雙眉下垂緊靠眼睛,臉上有淚迹,嘴巴向上呈半弧,屬于10級的劇烈疼痛臉譜。但她眼球沒有凸起,瞳孔沒有放大,證明她死前并沒有受到驚吓。”
林異立即明白了秦洲的言外之意,怪物雖然是從背後突襲,但身處7-7規則世界的人,明知道這裡的恐怖荒誕,不可能全然毫無防備。
秦洲擰上水龍頭,避開地面的血迹踩了踩地闆,因為地闆長久沒有人打掃,鞋底踩在地面的污垢上會有粘粘感,這樣的粘粘會發出一種輕微的但奇怪的‘啪叽’聲。
“怪物現在也是‘人’,它就算是背後偷襲也不可能毫無動靜。”秦洲說:“能讓李穎平靜死去,除非是李穎知道跟着背後的人是誰,并且她很放心把後背交給它。”
秦洲的意思很明顯了,他指向了周伶伶。
“他倆剛剛是什麼反應?”秦洲問:“正常嗎?”
林異并沒有去回憶周伶伶剛剛的反應,是否屬于人類正常的應激反應範疇了,因為7-7怪物無論是誰,李穎的死都是一個悖論。
如果7-7怪物是程陽,他完全沒有殺李穎的必要,畢竟他剛剛還在林異和秦洲面前提到了李穎。
如果7-7怪物是周伶伶,她殺了李穎也就直接把自己推上了首要懷疑目标的第一順位,以至于她現在就被秦洲懷疑了。
林異盯着李穎的屍體,李穎是被7-7怪物殺死的,這一點毋容置疑。7-7怪物殺死李穎,也必定有7-7怪物的含義。
秦洲說過,怪物藏在他們當中其實是監督者,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這些人去觸犯死亡規則。
若是無法引導或者怪物認定某個人的存在會影響規則世界的秩序,怪物才會出手。
李穎明顯不是無法引導的那一類人,所以怪物殺李穎隻能是為了維護規則世界的正常秩序。
為了維護規則世界的正常秩序……
林異抿唇思索:“李穎是做出了什麼影響規則世界的行為嗎?”
秦洲看着他:“她什麼都不用做,對怪物來說,她活着就是一種隐患。”
林異猛地一頓,轉身就要往外走。
在這時,手腕卻被拽住。
秦洲拉住他,眼神示意林異不要輕舉妄動。
林異急道:“可……”
如果李穎還活着,7-7規則世界無事發生,他和秦洲的下一步行動就是去值班室尋找監控,用監控來找到7-7怪物。
所以李穎死了。
李穎的死是林異和秦洲始料未及的事态發展,帶給林異第一反應是怔愣和不可置信。
随即就是深剖她死亡的原因,畢竟李穎一直是他們的懷疑的對象。
事實上林異在聽到李穎死亡的噩耗也确實是這樣的發展,他一直在思考怪物殺李穎的深層原因,以至于他忽略了最簡單的一點。
7-7怪物殺李穎隻有一個作用——維持規則世界的秩序。